[发明专利]液囊式内循环太阳能集热墙无效
| 申请号: | 93110362.2 | 申请日: | 1993-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57A | 公开(公告)日: | 1994-10-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运健;董海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运健 |
| 主分类号: | F24J2/02 | 分类号: | F24J2/02;F24J2/4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囊式内 循环 太阳能 集热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建筑的新型墙体结构,特别是利用太阳能高效率采暖致凉的围护结构体单元构件产品。现有的建筑节能措施都是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方面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案,在采暖方面除采用集中供暖等常规方法以外,另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目前尚已建成少量利用太阳能采暖的建筑物,其中被阳光直接照射的主要集热蓄热构件,绝大部分采用混凝土墙体材料。在国外尚有极少数采用水作为蓄热体,其结构形式则是利用预制装水槽砌成墙体,另一种是采用柱状园筒盛水,靠窗置于室内蓄热。如,美国总体环境影响公司编《被动式太阳能设计手册》所谈的部分设计方案。
对于国外开始采用的上述三种集热、蓄热墙形式,其中混凝土墙存在墙体自重大,蓄热量少的问题,不适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趋势。水槽类墙体(即使衬垫薄膜),仍存在水槽应力集中易开裂及开口装置抗震性差等问题;置于屋内的柱状园筒,则影响室内美观,不便布置家俱,吸热效率差。而且上述三种结构形式的最大缺陷是,夏季致凉功能很差,甚至产生反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墙体结构形式,它是能够利用太阳能高效率采暖降温双重功能的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体,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该发明的主要内容如附图。
实施例:集热蓄热墙是由多个八棱体构件砌筑而成,八棱体构件的组成是:在八棱体框架1中靠外面装入吸热板2,内面装散热板7,中间(偏内面)装人泡沫隔热体5,在隔热体两侧分别装入一个高分子耐饰塑料做成的蓄热、散热液囊,液囊外大内小;在两个液囊的上部和下部分别用一根连接管4和8密封连接起来;在该二根连接管上又分别接出排液支管9和排气支管10以及控制阀11。
该发明的优点是:具有可控制的采暖致凉双重功能,冬季导通控制阀11,内、外液囊中流体形成内循环,由它组成的热虹吸太阳能装置,可在系统内以对流和辐射两种形式进行热传递,提高装置热效率;夏季关闭控制阀11,内液囊成独立体系,所砌墙体形成外部集热蓄热,而内部构件为纯隔热功能,可以有效地完成系统致凉的总体功能。这种充液单元构件产品砌成的墙体可比常规混凝土砌体自重减少一倍,其集热蓄势量则增加一倍,而且结构稳定,抗震性好。它既可以取代粘土砖做多层建筑的承重墙,又可以做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它所具有的潜在意义是:所有采用这种新型单元构件产品做围护结构的建筑,稍加完善配套,即可成为一座性能优良的太阳能建筑,其年太阳能采暖率可达到95%(在北纬37.5°,烟台地区92年气候条件计算值),几乎完全取代采暖空调设施,不但改善居住质量,还节约大量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使一次性房屋投资增加不到10%,或者不增加。因此它适合当前建材新技术发展形势要求,宜于大面积应用,发展前景明朗。
附图说明:
1、八棱体框架 2、吸热板 3、蓄热液囊
4、上连接管 5、隔热体 6、散热液囊
7、散热板 8、下连接管 9、排液支管
10、排气支管 11、控制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运健,未经孙运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0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盘再生装置
- 下一篇:分体式条形码给据邮件收据及其生产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