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闸阀内旁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2245588.0 | 申请日: | 1992-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800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丁前凯;丁玉活;丁玉东;丁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前凯;丁玉活;丁玉东;丁玉芳 |
| 主分类号: | F16K3/314 | 分类号: | F16K3/3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37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闸阀 旁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阀类具体说是闸阀用的内旁通装置。
目前的闸阀类阀门用于启闭过程中密封面密封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调节性能,阀杆上升的阀门能从阀杆升降的高低,判断调节量的大小,适于制成大口径的阀门,除用于蒸气、油品等介质外,还适用于含有颗粒状及粘度较大的介质,并适于作放空阀和低真空系统的阀门,但由于加工较复杂,密封面磨损后不便于修理,且操作复杂易出毛病,限制了它的发展,存在着被别的阀种替代或部分替代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的适用于大中口径、部分小口径、高、中、低压闸阀的内旁通装置,替代现有的关闭件楔形,平行式闸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见图)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结构,其实质是关闭件为一内旁通装置一阀瓣。特征是阀瓣左侧右侧和底壁上均有泄压孔。在阀瓣内设计一启闭件其中心为凸起的密封面,启闭件安装在阀杆前端头部侧面、若球则为球面直接与阀瓣内侧主泄压孔相密封。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同时设计了阀瓣盖3,止退垫圈2,阀瓣4,锁紧螺母5,启闭件6。
它们各自的结构是:
阀杆1按国家标准设计,前端是平端,前端部螺杆上设计一段可以和启闭件相旋合的外螺纹。止退垫圈2按JB1728-75设计,是一个有中孔的园形垫圈,其中孔可以让阀瓣盖螺纹端通过。阀瓣盖3按JB1726-75设计,内有可使阀杆1通过的中孔,还有可以和阀杆上部外螺纹相旋合的内螺纹。阀瓣4是一个有中腔的几何楔形体,左侧制成可以和主通道实现密封的楔形闸板面,右侧为垂直于阀体两端口轴线的垂直平面。上部制成有内螺纹与阀瓣盖3外螺纹相旋合的中空旋转体,左侧面中心钻铰主泄压孔7,右侧面和底壁有若干个副泄压孔,中腔的形状和楔形体相似,几何尺寸成比例。
锁紧螺母5是一个内有可以和阀杆1螺纹端相旋合的内螺纹的轴对称迥转体。
启闭件6是一个中腔有内螺纹与阀杆端部外螺纹相旋合的楔形体,形状和阀瓣4中腔相似,几何尺寸成比例。左侧制成和主泄压孔实现密封的密封面。
本装置的发明产生了新一代闸阀——平衡式闸阀。
本实用新型保留了现有闸阀密封性较好的优点,由于采用了内旁通装置,密封面由原来的两个减少为一个,由于开启、关闭的力减小,阀杆支架的刚性强度要求降低了,因而支架阀杆的体积可以减小。从而降低了材料消耗,减少了加工工时。
本实用新型关闭件主密封面由于采用了楔形闸板和阀座间楔的作用来关闭,同时右侧面又受到流体压力的作用,因而受力情况得到改善,关闭省力,密封力得到放大。
本实用新型开启轻便、卸压平稳、安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各零件相互位置和联系:
止退垫圈2内孔套在阀瓣盖3螺纹端;阀杆1螺纹端穿入阀瓣盖3内孔,锁紧螺母5旋入阀杆1螺纹端,启闭件6内螺纹旋入阀杆1外螺纹,调整其位置,然后锁紧螺母与启闭件6相互并紧,最后将阀瓣4的内螺纹和阀瓣盖3的外螺纹旋合并将止退垫圈2分别向阀瓣4,阀瓣盖3方向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启闭件6可以是楔形体、园柱体、园锥体或球体。其密封部位可以是楔形面、平面、园柱、园锥或球面。启闭件6可以和阀杆整体制造,也可以分段制造,阀瓣4可以是带阀瓣盖形式也可以是T形槽形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本实用新型介质由阀瓣右侧进入左侧流出,介质通过主通道9入口流入,旋转手轮,驱动阀杆1启闭件6相对阀杆1旋转并转向运动,使得主通道9以及主泄压孔7先后关闭,关闭时介质流动方向与关闭系统方向成90°角。
二、介质通过主通道入口流入,反向旋转手轮阀杆带动启闭件6向上运动,介质通过副泄压孔8以及阀瓣盖3与阀杆1之间的间隙,进入主泄压孔流出通道9出口,逐步卸压,当介质进出口压力大致平衡时,锁紧螺母在副阀瓣的上端面与阀瓣盖3的下端面接触,旋转手轮,阀杆带动主阀瓣,根据所需流量的大小实现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前凯;丁玉活;丁玉东;丁玉芳,未经丁前凯;丁玉活;丁玉东;丁玉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45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