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压力角螺旋面齿轮无效
| 申请号: | 92240937.4 | 申请日: | 1992-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2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垂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垂滨 |
| 主分类号: | F16H1/12 | 分类号: | F16H1/1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济洪,叶恺东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螺旋 齿轮 | ||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改良的螺旋齿轮,尤指一种双压力角(串辐式)螺旋面齿轮,系改良螺旋齿轮呈平面状或接近平面,其齿体非平行状体,而使得加工制造较易、耐扭矩力较强、适用范围较广的功效。
按,传统式螺旋齿轮,锥形齿轮尺寸种类繁多,然皆不离如图1所示的齿体,其齿体10所形成的齿面20、齿墙26,皆为平行状,即齿体10为平行体,为众所皆知的齿体形状;然以精细的力学分析而言,两螺旋齿轮啮合转动时的扭矩力,以齿轮齿体的外侧所承受的力较大,故齿体设成平行体,外侧部分较易磨损或崩裂亦以外侧的机会较大,而使得传统螺旋齿轮平行齿体尚有耐用度的缺陷,并非最佳的齿体;且齿体因系螺旋及平行体,而必需凸设于具角度的锥体面上,无法制成于平面体上,故其齿面20、齿墙26必需呈平行,此乃传统式螺旋齿轮所无法克服的。
为克服上述传统式螺旋齿轮的缺点与无法制于平面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压力角(串辐式)螺旋面齿轮,使得螺旋齿轮可制成平面状,且齿体内、外侧的整体非平行状,系呈梯体状,而增加耐扭矩力的强度。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结构形体、功效特征,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传统式螺旋齿轮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齿轮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齿轮与配合齿轮啮合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齿轮与配合齿轮啮合扭矩力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齿轮的使用状况例图。
图6本实用新型齿轮的其它实施例图。
标号说明:
10,11齿体 26齿墙
20,21齿面 30配合齿轮
22齿外侧面 x,y,y′扭矩力
23齿内侧面 50内半轮
24齿被动面 51外半轮
25齿谷面 26齿主动面
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齿轮的立体图,系于一齿轮体的平面上制有依设计需要的齿体11,该齿体11的齿外侧面22大于齿内侧面23,齿被动面24斜度大于齿主动面26,该齿被、主动面24、26系沿着齿外、内侧面22、23而形成,形成有尖状的齿面21及一种略斜梯状的齿体11;两齿体11间形成齿谷,该齿谷面25设成平行面状,齿面21亦可设成略弧面(如图6);当然,齿体11呈具曲度,且其齿体11大小、齿面21的长度面积可依设计而增减,形成一种非平行体的内、外侧面不同的梯状齿体11,为本实用新型齿轮型体结构与传统式平行体最大不同之处。
本实用新型齿轮的原理、功效说明如下:
以精细的力学分析而言,两螺旋齿轮啮合转动时,除非两齿体上、下、左、右全体密合(然,齿轮既用于滚动啮合,故几乎无此齿轮被广用),否则齿体外侧所承受的扭力大(或略大)于内侧,故一般齿轮齿体磨损度外侧部分皆略大于内侧,或外侧的崩裂机率大于内侧,而使得齿轮耐用度较短,精密度亦因磨损而降低,本实用新型乃基于此问题、原理加以改善之。
以制造螺旋齿轮而言,传统式因齿体平行体状,而要使得配合螺旋曲度,故齿体必需制造于具斜度的锥体上,因此其制造加工无法于平面施工,制造较麻烦,本实用新型乃克服螺旋曲度问题的限制,使齿体可制于平面或锥面上,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增加功效(制造加工)之处。
请参阅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齿轮与配合齿轮啮合及扭矩力示意图,配合齿轮30的齿体与本实用新型齿体11啮合转动时,配合齿轮30将施予齿主动面26、齿体21上,此时乃施力于齿主动面26上,其较大斜度的齿被动面24恰斜支柱(体)耐撑扭矩力,达到提高耐扭矩力的功效,而齿体11内侧部分的齿主动被动面24、26比外侧部分斜度较小(不同),即非平行,故内外两部分所承受的压力将有所不同,形成双压力,此双压力的设计对齿轮的啮合功效及耐扭矩力的分担,可达妥善分配的效果。即,齿外侧面22x力、齿内半轮y力、齿外半轮y′力,其中齿内半轮y力小(或略小)于齿外半轮y′力,该齿外侧面x力加齿外半轮y′力必大于齿内半轮y力,亦即齿体11外侧部分扭矩力较大,本实用新型的齿外侧面22设成大于齿内侧面23,所形成的齿体11外侧部分大于内侧部分,当较大之x,y′力可由较大体积的齿体11外侧部分所承受,当然其耐扭矩力亦较强,故可使齿体11较耐用而不易崩裂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垂滨,未经李垂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409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器溶液混合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复合缩微石膏绷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