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电脑、全自动多功能家用食品机无效
| 申请号: | 92234966.5 | 申请日: | 1992-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143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钟茂干;沈兴华;杨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丰台区新桦科技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44/00 | 分类号: | A47J44/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脑 全自动 多功能 家用 食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庭用的食品,饮料加工设备
市场上售的各种家用食品机或饮料机器存在如下问题:
1、国内外家庭用的食品加工设备,不论是加工蔬菜、还是肉类,实质上也只能称其为食品破碎机,它只能对食品进行一次性加工,而不能进行二次,即煮熟的深加工。也不能加工像豆浆一类饮料,更不能像一般开水器一样具备烧开水,煮面条功能。
2、市场上,制备饮料的加工设备较为典型的是电咖啡壶和豆浆机。但从功能上来说其作用都较单一,电咖啡壶由于加工对象简单,因此其机械也简单,比较先进的是豆浆机,它虽然能制备豆浆,但却不具备食品加工机的功能。同样也不能用来烧开水,煮面条等!而且市售豆浆机,结构上有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粉碎用电机被放置在机器内胆下部,因此高速旋转的电机(12500rpm/min)由于水的渗漏而烧毁。另外,同样的结构原因,清洗很不方便;加热用的电热管,固定在内胆底部,电热管的圆圈内是与电机传动轴连接的离合器,每次加工完豆浆后,电热管外壳都结一层烧糊的豆浆壳。由於离合器与内胆底之间距离很小,几乎形成一个清洗死角,加上内胆底与口之间距离达250mm左右,口的内径又小,人手伸进内胆困难,即使使用毛刷,也难把内胆残余豆浆和电热管结的垢清洗干净,清洗不净的机器会产生异嗅味。另外,电热管被清洗时容易松动和损坏。现有豆浆机采用机械发条式定时器,电气控制过于简单,原始,工作不可靠。需要人为掌握的接点环节很多,消费者不易掌握。控制线路没有设计缺水保护,用户有时忘了往内胆加水而烧毁机子。
3、市面上出售的各种电开水器,功能单一,只能烧开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方便的,一机多用的,厨房用食品(饮料)加工机,它能有效地取代家用食品粉碎机,家用豆浆机和电开水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有一个带手柄的胆壳,胆壳可根据加工功能的需要,配装机芯体,或换用烧煮盖。结构上,把制作豆浆和粉碎食品用的电机上置——即安装在整机上中部的机芯体内,电机的上端装有粉碎轴头,粉碎轴头与粉碎杯配合用来粉碎食品,肉等,下端装有联轴器,机芯体上端用螺钉与衬盖连接,衬盖是用来与粉碎杯配合使用。机芯体下端装有滤网盖,电机下端上的连轴器可端插入刀片轴,刀片轴上有刀片,刀片轴下端有内孔与滤网底部的支承轴点接触,机芯体手柄处有一个电热管插座,电机周围是一块微电脑控制板。当要制作豆浆时,只须把经浸泡过的豆子,放入滤网内,胆壳内注满水,机器便可按微电脑控制板程序自动完成对豆子的粉碎,豆浆和豆渣的分离,对豆浆的加热,豆浆的反复烧煮沸腾,直至煮熟豆浆后停机,当把机苡体提出胆壳而换上烧煮盖,便可烧开水煮面条等。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图1是微电脑全自动多功能家用食品机剖视图,图2是烧煮盖,图3是电气控制原理图。图1中有一个带手柄的胆壳(101)胆壳上部放有一个带手柄的机芯体(111),机芯体上端与衬盖(112)联接,衬盖(112)内园侧面有几只园形凸台(121),与粉碎杯(116)底部长槽配合锁紧。机芯体中部装有电机(108),电机上端轴穿过衬盖中心孔,上端轴上装有粉碎轴头(113),当粉碎杯(116)插入衬盖(112)时,粉碎轴头(113),自动插入粉碎杯联轴器(120),通过传动轴(118),可以把动力传递给粉碎刀轴(115),粉碎刀轴带动粉碎刀片(114)旋转。机芯体下端部用缺水电极镙栓(107)与滤网盖(132)联接,滤网盖与可卸下的滤网(105)自锁联接。刀片轴(106)的上端有十字或※字键,可插入联轴器(131)内进行动配合,下部有刀片(103),下端中心有一孔,此孔可插入支承架上的支承架轴(104),支承架轴镶在支承架(102)上,支承架内开有环形槽,此槽与滤网(105)底部上的凸台上的环状肋状物紧配合,机芯体靠手柄处有一个电热管插座(123),制作豆浆时,可插入电热管。机芯体中部外表装有泡沫传感器(109)配合自动控制系统,以实现豆浆的反复烧煮。当烧开水煮面条时,可把机芯体(121)提出胆壳(101)外,把带有电热管的烧煮盖(134)换上即可。微电脑的控制系统是这样实现的,见附图3,电容1c和电阻1R并联,一端与微动按钮QA1联接,另一端与倍压整流二极管3D,4D,5D,电容2C组成减压整流,给整机提供直流工作电压,微电脑由集成芯片Ic1,IC2为核心组成。集成电路Ic1的(B)(C)脚与电容3C,电阻4R连接中点串接,(A)脚接继电器J,从而对加热时间和整机工作时间加以控制,集成电路Ic2(D)脚与电容10C,电阻10R联接,集成电路IC2(E)脚与(F)脚联接,(H),(G)脚联接后与电阻6R,电容7C串接中点联接,集成电IC2,(J),(L)脚相联与电容6C,电阻5R联接,电阻7R,8R,串接并分别与二极管6D,7D串接再并联;电阻7R,二极管6D并联再与集成电路IC2(M),(O)脚联接,集成电路IC2(N)脚与电解8C,电阻9R,三极管Q2基极连接,输出高低电平,控制三极管Q2,三极管Q2,通过触发电解13C,触发可控硅BCR,从而控制电机的工作时间,停止时间和工作次数。可控硅(BCR)阳极与电机(D)联接。集成电路IC2(T),(P)脚联接后与电解7C负极联接。加热件RL与整流桥的交流臂串联,可控硅(14D)的阳极和阴极与分别与整流桥的正,负输出端并联,电阻14R一端接整流桥的正端,另一端接附图1中的缺水电极(107)。缺水电极(107)的另一极与电阻15R,三极管Q3集电极联接,电阻16R一端与图一中泡沫传感器(109)联接;另一端接三极管Q4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又接三极管Q3基极与电阻15R的联接处。三极管Q3发射极与双向二极管15D和触发电容12C联接,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可控硅14D控制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丰台区新桦科技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丰台区新桦科技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49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