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2234961.4 | 申请日: | 199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68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清林 |
主分类号: | E01C19/10 | 分类号: | E01C19/10 |
代理公司: | 交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饶黄棠,张丽萍 |
地址: | 4230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拌和 机加粉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筑路机械领域,特别涉及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领域。
现有的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多采用从滚筒进料口方向加粉,粉料随石料一起进入筒体,经高温烘干后再与沥青石料拌和(参见《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85年第1期第4页)。另外,还有采用气动送粉方式,直接将粉送入筒内拌和区与沥青、石料拌和(参见《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85年第4期第21页)。上述两种加粉方式的不足之处是部分粉料随着高温烟气的吹动,还未与沥青料拌和就从烟筒排出,跑粉现象严重,既招致混和料的级配达不到标准要求,又招致空气中粉尘含量大,严重污染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已有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混和料级配精度高且不跑粉的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是:采用机械输送粉料和沥青直接进入拌和区,并预先在粉料拌和内筒内拌和,再进入烘干拌和筒与石料拌和,以解决跑粉严重和混和料级配达不到精度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烘干拌和筒体内装有粉料拌和内筒,在烟箱内部装有具有进沥青料和进粉料口的螺旋输送器,螺旋输送器的出料口处连接有输送管,输送管直通到粉料拌和内筒内前端。沥青料和粉料通过螺旋输送器和输送管道输入粉料拌和内筒进行拌和,这样在粉料受高温烟气吹动之前已被沥青包裹混和成一体,避免了粉料遇热随高温烟气流动,从而杜绝了跑粉现象。又由于粉料拌和内筒的前端为封闭式,在拌和过程中不会受到高温烟气的吹动,保证了粉料很好地被沥青裹成一体,确保了粉和沥青遇热不会随高温烟气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烘干拌和筒 2-粉料拌和内筒 3-粉料拌和内筒支架 4-输送管 5-粉料进料口 6-沥青进料口 7-螺旋输送器 8-螺旋输送器支架 9-烟箱 10-粉料拌和内筒提升叶片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一种用于沥青混凝土拌和的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它是由烘干拌和筒、各种石料级配机、粉料供给装置、烟箱和燃烧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烘干拌和筒1的内部靠近出料口方向设有粉料拌和内筒2,粉料拌和内筒2的外侧壁通过六根粉料拌和内筒支架3与烘干拌和筒1内壁相接,粉料拌和内筒2内部装有粉料拌和内筒提升叶片10,在烟箱的内部装有螺旋输送器7,其上开有两个进料口,一个为沥青进料口6,另一个为粉料进料口5,螺旋输送器7通过六根螺旋输送器支架8固定在烟箱9内部。螺旋输送器7的出料口处连接有输送管4,输送管4直通到粉料拌和内筒2内前端。所说的粉料拌和内筒2前端为封闭式,且外形为曲面流线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计量好的沥青和粉料分别通过沥青进料口6和粉料进料口5进入螺旋输送器7,螺旋输送器7将连续送来的沥青和粉料通过输送管4输送到粉料拌和内筒2的前端部。由于烘干拌和筒1与粉料拌和内筒2内筒连成一体,不停地滚动,沥青与粉料被粉料拌和内筒提升叶片10提升和自由落下,不断进行拌和,又由于粉料拌和内筒2的前端为封闭式,拌和过程中不会受到高温烟气的吹动,拌好的沥青粉料随着筒体的滚动进入烘干拌和筒1,与级配好的石料再充分拌和,然后通过出料口出料,整个拌和过程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无严重地跑粉现象,提高了混和料级配精度,节约了粉料成本。由于杜绝了跑粉现象,大气排尘量较低,无需用粉尘收集设备,节约了设备费,减少了大气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清林,未经张清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49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