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胶质瘤化学治疗囊无效
| 申请号: | 92232800.5 | 申请日: | 1992-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53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7-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36/00 | 分类号: | A61M36/00;A61M37/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张美楠 |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胶质 化学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囊,属于脑胶质瘤治疗器具。
在各种颅内肿瘤中,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占首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由于这种手术不易彻底根除,因此,术后不久,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残余肿瘤复发,成为当今医务界的难题。为了预防和治疗残余肿瘤复发,一般在术后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治疗等等。其中,化学治疗的效果是确切的,但由于下述原因,使其效果受到影响:1.化学治疗所用药物是经血管进入患者体内的,化学药物引起的全身性毒副作用十分严重。2.由于血脑屏障具有抗拒药物通过的特性,致使化学治疗对残余肿瘤的杀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此,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于化学治疗均“望而生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化学治疗囊,用于向手术后的瘤腔直接投入化学药物,以克服现有化疗方法所存在的两大缺点:1.化疗药物引起的全身性毒副作用;2.血脑屏障引起的抗药物通过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设计一个盔式化疗囊,埋置于患者头皮的皮肤下,囊体与一根囊管相连,囊管的自由端置于手术后的瘤腔内,其上装有示踪银粒,以便在CT摄像中观察银粒在瘤腔内的位置,从而判定肿瘤治疗的演进情况。化学治疗药物定期地经皮穿刺注入囊体,经囊管进入瘤腔,进行残余肿瘤的化学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将现行的经血管投入化疗药物方法改为直接向瘤腔投药,免除了化学药物引起的全身性毒副作用,2.免除了血脑屏障引起的抗药物通过作用,提高了疗效;3.治疗方法简单,可在门诊进行。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埋置于脑内的示意图。
参看图1,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由盔式囊体(1)、固定于盔式囊体底部的衬垫(2)、与盔式囊体(1)相连且内部相通的囊管(3)、用于囊管(3)之间相互连接的接头(4)和埋置于囊管(3)末端的示踪银粒(6)组成。为使注入盔式囊体(1)的化疗药物能进入瘤腔内,在示踪银粒(6)前面的囊管(3)上,开有2~4个小孔(5)。
参看图2、由图可知,盔式囊体(1)埋于头皮的皮下,用注射器将化学药物注入盔式囊体(1),然后经囊管(2)流入瘤腔(7)内。衬垫(2)的作用是防止注射针头扎得太深,使药物流到盔式囊体(1)的外面。
盔式囊体(1)和囊管(3)用耐高温、高压且组织相容性好的医用橡胶制成;衬垫(2)和接头(4)用不锈钢制成;示踪银粒(6)用银子制成。
上述附图及其说明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28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