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2230069.0 | 申请日: | 1992-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680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叶春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春和 |
主分类号: | B32B31/12 | 分类号: | B32B31/12;B29C65/5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铁良,张志醒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粘合 滚筒 加热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粘合机的粘合滚筒的改进加热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使贴合机的粘合滚筒,得到一稳定的加热效果的加热结构。
目前,一般所使用的粘合机的操作,将布或皮表层物与泡棉或发泡体底层物相互压粘贴合为一体,做为鞋类的衬片,使鞋类穿着较具舒适感;粘合机的操作过程(参阅图1的示意图)主要是:一卷布或皮的表层A,经过多个牵拉限制行程的滚轮A1(牵拉限制行程的滚轮A1的数量及位置,可依须要安排),和一卷泡棉或发泡体的底层B,也经过多个牵拉限制行程的滚轮B1,当两卷欲贴合为一体的表层或底层,在进入粘合滚筒1层贴结合之前,底层B须先经过一粘胶滚轮(本实用新型未画出),完成在一面上的粘胶作业,再经过粘合滚筒1进行与布的表层A相互压粘贴合的动作;然而,泡棉体的底层B与表层A间所沾附的粘胶,在经过粘合滚筒1时,除了必须具有粘合压力外,最好还需藉助粘合滚筒1压贴时表面所具有的适当温度,使其间的粘胶发挥最佳的粘贴效果,使布层A与泡棉层B间具有最佳的粘合性能。粘合机的粘合滚筒1的加热结构,对粘合布层A与泡棉层B来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即,粘合滚筒1需要有一较好的加热结构;
早期的粘合机的粘合滚筒1的加热结构,是藉助一锅炉设备提供蒸气管路,经过轮轴13进入粘合滚筒1内部,使滚筒表面具有适当温度,对经过其表面相互压合的布层A或泡棉层B施加热压粘合力,但锅炉设备费用昂贵,且预热时间长,生产成本高,因此,改进成为现在如图2所示的昔式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这种加热结构确比藉助锅炉设备提供加热改进了方便性和便宜性,但如图2所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产生诸多潜在的问题,现将各种潜在问题的原因说明如下:如其电热管11分成三组(也可分为二组或四组、五组……),电热管11藉助组合架12固设于轮轴13上,使每一电热管11极接近粘合滚筒1的内表面,而粘合滚筒1是采用焊接方式与轮轴13固接为一体的,因此电热管11的电源线111是穿入轮轴13,在适当处引出粘合滚筒1,并与轮轴13表面凸设的电极片112相互接触,因此,如果电源供应线113接至接线盒114,固接在一碳刷115上,碳刷115再藉助弹簧116的张力,使碳刷115可恒定接触电极片112,从而使电热管11具有加热电源,其动作状况为:粘合滚筒1藉助轮轴13的两端悬设于一轮架14上,齿轮15固设于轮轴13上适当位置处,一链条16把传动马达和齿轮15连接起来,使粘合滚筒1具有旋转动力;至此可知,电热管11的电源供应,藉助电源线111引至轮轴13上凸设的电极片112,电源供应线113藉助碳刷115与电极片112接触,两者的接触又是轮轴13在旋转动作中藉助弹簧116的弹力保持触压式恒定接触,使电源不至中断,这种结构的供电方式并不是很理想的,因为布层A或泡棉层B在卷收裁制过程中残留有细微的布层尘埃,工作场所的灰尘也很多,电极片112与碳刷115摩擦运动过程中在两者的接触面间很容易沾附灰尘,因此,两者的接触面可能有导电不良的现象,这是其潜在缺点之一;再,碳刷115使用时间一久,存在耗损问题,如遗忘了更换而磨损殆尽,有可能使其中一组或数组断电,会造成粘合轮滚筒1表面温度不均的问题,当操作人员发现时,压粘合的表层或底层布,可能已行走了很多,在稍具质量管理的工厂中,只能重新再粘合一次;况且,更换碳刷也是不方便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的上述缺点,提出一种以电热管为其加热结构,节省粘合机的粘合滚筒颇多的设备费用,改进电热管结构的电源供应。
本实用新型的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主要特征在于将粘合滚筒的加热结构,固设于粘合滚筒的轮轴上,再将加热结构中的电源线穿入轮轴内部,引出到粘合滚筒外端,与接线盒接触而导电,使粘合滚筒在运转过程中,不必连动轮轴同步转动,从而构成粘合机的粘合滚筒的改进加热结构,具有稳定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传统粘合机操作过程的概略简易图;
图2:传统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粘合机的粘合滚筒加热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春和,未经叶春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00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