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煤气烈火炉无效
申请号: | 92228714.7 | 申请日: | 199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396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和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和琼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3L7/00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莹 |
地址: | 1000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煤气 烈火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功能炉具,应用煤气化技术,提高了炉内温度,使民用燃煤炉具有了炊事、供暖和供淋浴等多种功能。
现有的燃煤炉具,主要是利用煤的燃烧产生热量,因此,温度低,耗煤量大,污染严重,并且,也难以具有炊事、供暖和供淋浴等多种功能,若欲具有多种功能,则必然需要庞杂的结构和巨大的耗煤量;另一方面,现有的燃烧煤气的炉子,往往在炉具之外需要煤气源和电源,在没有煤气和电力的条件下,往往不能使用。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民用炉具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炉具,可不用外部煤气源,也不设专门的煤气发生炉、不用电、不用催化装置,在炉内自制煤气,使炉内的煤转化为煤气充分燃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炉温,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新型炉具,还采用了红外辐射技术,从而更充分地利用了热能的传导、对流、辐射传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炉具的热效率,使炉具具有多种功能,又由于及其产生的可燃气体在本实用新型炉具中能充分燃烧,所以与传统煤炉相比,大大降低了烟尘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煤气烈火炉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煤气烈火炉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煤气烈火炉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烈火炉炉体的剖面图。
图4为炉体的A-A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煤气烈火炉的B-B剖面图。
图6为炉体内一次气化和二次气化的示意图。
图7为燃烧室的俯视图。
图8为燃烧室的剖面图。
图9为本用新型的汽路系统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煤气烈火炉的主要结构图,该火炉包括炉箱、炉体、供水装置、贮水罐几个部分,其特征是炉箱1的正中设置有炉体2,炉体2包括炉膛3和产生蒸汽的水套4;炉体2周围设置着烤箱5、蒸箱6、消毒蒸箱7、热水箱8;炉箱1内还有蒸汽管路9,水套4中产生的水汽通过蒸汽管路9送到蒸箱6和消毒蒸箱7和热水箱8以及气化管路;炉箱1内的前部设有控制室10,其中集中安设着汽路的各个控制阀11;炉箱1的外侧装有贮水罐12及供、排水管路13,该贮水罐12与水套4相通;
所述炉体2包括:
炉膛3,由耐火材料制成,外涂红外线辐射材料15,在高温下该涂层可辐射红外线;
炉膛3外部设有水套4,水套4在炉膛3两侧及后方包围着炉膛3,以使炉膛3前部与烤箱5直接接触;水套4下部有入水口16、上部有蒸汽出口17与蒸汽主管18相连,冷水自入水口16流进水套4后,被加热产生蒸汽,蒸汽经蒸汽主管18再送到各蒸汽支路;
炉膛3的最上部设有燃烧室19;
在燃烧室19之下,设置有蒸汽管20,该蒸汽管20的进口与从水套4出来的蒸汽主管18相连,出口与汽路9相连,此蒸汽管20用于将来自水套4的水汽进一步汽化加热;
炉膛3下部有可翻转式炉篦21,用以除灰;炉篦21之下设除灰筒22,与炉箱1前侧的除灰口23相通;
在炉膛3的炉篦21之下,设有一次气化管24,该气化管24的入口与炉膛3之上的蒸气管20相连,管壁上开有多个朝上的小孔,用以向炉膛3内吹入高温蒸汽;
在前述蒸汽管20之下、炉膛口之上,设置有二次气化管25,该二次气化管25为一环形管,环形内径与炉膛3的内径相等,环管内侧偏下部开有多个小孔,用以向炉膛3内喷入高温蒸汽;同时自环管外侧有一连管从炉膛3外直通炉膛下部,在炉篦21下部向上弯,开口朝向炉膛3内,以向膛内吹入高温蒸汽。
上述的气化管路系统使炉膛3内的燃煤转化成煤氯,所产生的煤气不液化、不贮存,自产自烧,一次点火连续燃烧。煤气产生和燃烧的过程大致如下:
煤在炉膛3内燃烧,水套4中的水被加热汽化,产生的蒸汽首先通到蒸汽管20,在该管内近一步充分汽化,然后经汽路通到炉膛3下部的一次气化管24,经一次气化管24的小孔向上吹入炉膛3内以进行气化反应,并将一氧化碳、煤烟和粉尘等吹到炉膛3的上半部,同时产生的煤气在膛内燃烧。由于一次气化管24吹出的蒸汽不足以将上述燃烧物送到炉膛3上部的燃烧室19,于是又采用第二套气化装置--二次气化管25,该二次气化管25的连管从下向上向炉膛3内吹入强汽流,其作用与鼓风机类似,将前述燃烧物送达炉膛3的上部,同时,二次气化管25自环形管的小孔向下吹汽,将火向下压,使气流在炉膛3上部形成湍流,以使煤气和其他燃烧在燃烧室19内充分燃烧。上述过程如图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和琼,未经陈和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87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筒体式拌和机加粉拌和装置
- 下一篇:具有溅射电极的电容薄膜压力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