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多功能变速箱提升器无效
| 申请号: | 92224848.6 | 申请日: | 1992-06-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083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百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百明 |
| 主分类号: | B66D1/04 | 分类号: | B66D1/04 |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桥,赵云 |
| 地址: | 云南省体委体***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多功能 变速箱 提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保养、修理的机械提升装置,特别是一种以多杆件组合实现多种功能,能满足多种车型的变速箱提升器。
CN87205845U公开了一种手摇变速箱提升器,以人工手摇为动力,蜗轮蜗杆传动为特征的、带有整体支架的、适应汽车驾驶室内作业的变速箱提升器。该手摇变速箱提升器的支架设计为多杆件铰接式,通过杆件绕铰点的转动和铰点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支架四个支腿的收扰和放开,这种结构特点限制了其在发动机前置的货车上的使用,功能单一,仅能提升客车车型的前变速箱,无法满足维修后桥壳中的差速器的提升需要。该手摇变速箱提升器的整体支架收拢状态,仍体积较大,不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多功能变速箱提升器,它的支腿部分分别由多根杆件组成,通过杆件间的组合以满足多种车型的前变速箱和后差速器之提升及修理要求,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功能单一,结构不佳和体积较大的缺陷,它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提出了一种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的具体构成为:组合式多功能变速箱提升器,由手柄带动蜗杆蜗轮装置转动,蜗杆蜗轮装置与钢丝绳卷筒连接,同步转动,钢丝绳卷筒上缠有钢丝绳及吊钩,其与现有技术的突出区别在于:上述机构固定在一个矩形框架上,“U”形孔板与钢丝绳卷筒的轴线平行并与矩形框架的平面垂直焊接于矩形框架上,“U”形孔板的两侧各有一个挂钩焊接于矩形框架上,矩形框架上与“U”形孔板平行的对边的两角各焊接有一个固定拐臂,支腿部分由五根一头有孔,一头为内螺纹的长杆、二根两头均为外螺纹的短杆和三根“丁”字形杆组成,其中一根为三头均为外螺纹的“丁”字形杆,另外两根为仅有一头为外螺纹的“丁”字形杆,活动拐臂焊接于弧形板上,弧形板可通过螺栓与“U”形孔板连接或分开。
“U”形孔板的两孔均为长孔,两孔的中心距为汽车后桥壳上相邻两孔的中心距,弧形板上两螺栓的孔距与上述中心距相等,“U”形孔板的凹部曲线之园弧半径与弧形板之园弧半径相同,均为汽车后桥壳的园弧半径,两个固定拐臂所在平面与矩形框架所在平面相交成105°-110°,弧形板与“U”形孔板通过螺栓连接时,活动拐臂与两个固定拐臂构成三足鼎立之势,“U”形孔板的顶部制有小孔,小孔中可插入胶垫。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附图3为弧形板及活动拐臂的示意图;
附图4为两种“丁”字形杆的示意图;
附图5为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中:
1--手柄 2--蜗轮蜗杆装置 3--钢丝绳卷筒 4--钢丝绳及吊钩 5--矩形框架 6--“U”形孔板 7--挂钩 8--固定拐臂 9--长杆 10--短杆 11--“丁”字形杆 12--活动拐臂 13--胶垫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多功能变速箱提升器,由手柄(1)带动蜗杆蜗轮装置(2)转动,蜗杆蜗轮装置(2)与钢丝绳卷筒(3)连接,同步转动,钢丝绳卷筒(3)上缠有钢丝绳及吊钩(4),其与现有技术的突出区别在于:上述机构固定在一个矩形框架(5)上,“U”形孔板(6)与钢丝绳卷筒(3)的轴线平行并与矩形框架(5)的平面垂直焊接于矩形框架(5)上,“U”形孔板(6)的两侧各有一个挂钩(7)焊接于矩形框架(5)上,矩形框架(5)上与“U”形孔板(6)平行的对边的两角各焊接有一个固定拐臂(8),支腿部分由五根一头有孔,一头为内螺纹的长杆(9)、二根两头均为外螺纹的短杆(10)和三根“丁”字形杆(11)组成,其中(11-1)为三头均为外螺纹的“丁”字形杆,(11-2和11-3)为仅有一头为外螺纹的“丁”字形杆,活动拐臂(12)焊接于弧形板上,弧形板可通过螺栓与“U”形孔板(6)连接或分开。
“U”形孔板(6)的两孔均为长孔,两孔的中心距为汽车后桥壳上相邻两孔的中心距,弧形板上两螺栓的孔距与上述中心距相等,“U”形孔板(6)的 凹部曲线之园弧半径与弧形板之园弧半径相同,均为汽车后桥壳的园弧半径,两个固定拐臂(8)所在平面与矩形框架(5)所在平面相交成105°-110°,弧形板与“U”形孔板(6)通过螺栓连接时,活动拐臂(12)与两个固定拐臂(8)构成三足鼎立之势,“U”形孔板(6)的顶部制有小孔,小孔中可插入胶垫(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百明,未经王百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48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