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交叉型易燃型煤无效
| 申请号: | 92222853.1 | 申请日: | 1992-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44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星 |
| 主分类号: | C10L5/38 | 分类号: | C10L5/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第三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菊华 |
| 地址: | 10003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交叉 易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燃料,尤其与易燃型煤有关。
目前,民间普遍使用的型煤有单一层的蜂窝煤,由点火层和本体层两层合一的或由点火层、本体层和煤层三层合一的复合型蜂窝煤等。单一层的蜂窝煤不易点燃。复合型的蜂窝煤由于带有点火层,与单一层的蜂窝煤相比具有易点燃的优点,但是由于已有的复合型易燃型煤都采用平面复合,因此存在下述不足之处。〔1〕层间结合不紧密,易出现裂纹,尤其在点燃后经常出现层间分离而发生断火,〔2〕为了能引燃本体层,要求点火层厚度大,一般都要厚于8毫米,〔3〕达到正常燃烧的时间较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易燃型煤,采用层间立体交叉的结构,以提高层间的结合力,改善引燃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立体交叉易燃型煤由带多个通孔的点火层和本体层组成,点火层和本体层间为立体交叉结合,在两层的接触面上,在点火层和本体层中的一层上有凸出物,在点火层和本体层中的另一层上有与凸出物适配的凹槽。即可以是点火层上有凸出物适配在本体层的凹槽中,也可以是本体层上的凸出物适配在点火层的凹槽中。型煤可以是圆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
根据使用要求,在本体层下还可增设与本体层结合的煤层。
为了更进一步地改善引燃性能,各通孔的两端有扩径段。
为控制型煤燃烧期间的热流导向,在引火层顶端的四周有凸起的边缘。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易燃型煤层间结合好、不易出现裂纹或层间分离,点燃后不易发生断火现象,点火后达到正常燃烧的时间短,一般情况下,1.5-3分钟出现大火后即可正常燃烧、正常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易燃型煤的结构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a的A-A剖视图。
图2为带等直径通孔的易燃型煤的剖视图。
图3为另一种结构的易燃型煤的剖视图。
图4为再一种结构的易燃型煤的剖视图。
图5为三层合一的易燃型煤的结构图。
图6为另一种三层合一的易燃型煤的结构图。
图7是一种本体层的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优点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立体交叉易燃型煤的结构图。它由叠合的带多个通孔5的点火层1和本体层2组成。点火层1和本体层2在接触面上结合成一体。在接触面上,点火层1的各通孔间有凹槽3,本体层的各通孔有凸出物4适配在凹槽3中;还可以点火层的各通孔间有凸出物,本体层的各通孔间有适配的凹槽(见图4),形成立体交叉结合。图7是一种本体层的结构图。凹槽和凸出物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包括相互啮合的各种锯齿形。不同形状、尺寸和啮合深度的接触界面有不同的层间接触面积,即传热面积,从而可以得到不同的层间结合强度和引燃效果。一般情况下啮合深度越大、接触界面的面积越大,其引燃效果就越好,结合的也越牢固。
型煤中的通孔可以是等直径的通孔(见图2),也可以是中间为等径段、两端带扩径段6、7的通孔(见图1),也可以是只在一端有扩径段的通孔(见图3)。其中以两端带扩径段的通孔的引燃效果为最好。通孔截面面积所占型煤截面积之比即开孔率可以与已有的各种型煤的相类似,如25-30%。但还可以更小,尤其是两端带扩径段通孔的型煤,由于扩径段的存在能增大燃烧气体的流速,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因此当开孔率下降到8-24%范围时,仍能有效地正常燃烧。由于开孔率的下降,可相对增加燃料量,相应地增加引燃效果和延长燃烧时间。
为了控制型煤燃烧期间的热流导向,在引火层顶端的四周有凸起的边缘8。这种结构的型煤特别适合野外使用。
由引火层和本体层组成的二合一型煤常用作烧烤用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星,未经刘志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28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式电子音乐喷泉
- 下一篇:深度可调的充气式浴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