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针织机大盘结构之改良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92222502.8 | 申请日: | 1992-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82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俊中 |
| 主分类号: | D04B9/00 | 分类号: | D04B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王礼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针织机 大盘 结构 改良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机大盘结构的改良构造,特别是指一种使用于圆编针织机上,位于大盘与齿轮之间的接触面,由滚珠与内缘衬环片所共同构成的助滑装置,能确保大盘与齿轮之间稳固定位不晃动,降低接触面磨损,能提高针织机使用寿命,具有改良性与进步 性。
圆编针织机的机体上,因为齿轮带动针筒高速旋转动作,而必需在机体大盘与齿轮之间接触面上设置助滑装置,以使大盘与齿轮之间的摩擦力降至最低的程度。
为了达此目的,传统的圆编针织机(如后附图四中所示)是在机体大盘11与齿轮12之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滚珠环槽13、14,用以将许多滚珠15置于其间,而形成接触面的助滑装置;或有一些针织机更将该滚珠环槽13、14与滚珠15之间,设置四支钢轨16,用以增加滚珠与机体之间的耐磨强度。
上述传统之圆编针织机,无论是何种型态的助滑装置,都因为接触面的应力点集中于滚珠,而会在使用时造成困扰,亦即,大盘11与齿轮12之间的接触面上,将齿轮12连同针筒的全部重量均加于滚珠上,因滚珠硬度较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使大盘与齿轮上所设环槽受到损伤;滚珠环槽内设有钢轨16助滑装置,同样也因为应力集中于该滚珠上,容易使接触面机体受损,使得这种传统圆编针织机的助滑装置不能充分发挥功效。
当机体接触面或环槽内钢轨磨损时,齿轮即于大盘上造成间隙误差,运转时会发生横向滑移现象;更换新的滚珠或钢轨,则必需费时费力,以起重装备将极为笨重庞大的齿轮与针筒从机体上吊起来,由此可想而知其所造成之困扰与不便。
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传统之缺陷不便,提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编针织机机体上,大盘与齿轮之间接触面所设的助滑装置,包括由该接触面的滚珠环槽内许多滚珠,与滚珠环槽内侧端所设一扁形衬环片,共同组成具有防止横向滑移、增加耐磨性等功效之结构,得以改善旧有缺陷而具有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针织机大盘结构的改良构造,为设于圆编针织机上的,大盘与齿轮之间的接触面上,由滚珠与内缘衬环片所共同构成的助滑装置,其能确保大盘与齿轮之间稳固定位不晃动,降低接触面之磨损,能提高针织机使用寿命而具有创新进步性。
下面参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描述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于圆编针织机上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大盘与齿轮的接触面放大图,显示出本案的助滑装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助滑装置的剖切放大图;
图4为一传统助滑装置的剖切放大图。
图一、二、三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是经改良的助滑装置,其包括在针织机机体上,大盘20与齿轮21之间之接触面,分别设有一滚珠环槽22,用以将许多滚珠23置于其间,于同一接触面上,该滚珠环槽22之内侧缘面,设置一扁形衬环片24于该接触面,共同形成大盘20与齿轮21之间的助滑装置。
又如图三中,经改良的助滑装置上,该齿轮21表面油槽25内的润滑油,经由注油孔26而注入大盘20与齿轮21之间之接触面上,将直接浸浴该接触面之衬环片24,再流经接触面外侧滚珠环槽22内润滑滚珠23,使注入之润滑油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大盘20与齿轮21之间,由该衬环片24与滚珠23共同承受重力,实际上是由该衬环片24分担了大部分滚珠所承受之重力,而使滚珠23与滚珠环槽22之间之磨擦重力降低,虽滚珠23之硬度大于机体滚珠环槽22,但因为只有助滑之作用,没有载重而不会快速磨损;接触面内侧之衬环片24,因为有润滑油直接浸浴润滑,並与滚珠分担重力,而具有相当之助滑作用,此外,扁平之衬环片24于接触面,具有稳固性,不会造成大盘20与齿轮21之间隙误差,避免了横向滑移的问题与困扰,在机体驱动马达带动该齿轮21于大盘20上旋转运动时,藉此装置能使齿轮与针筒稳固定位,降低接触面之磨损而能提高使用寿命。
因此,如上所述之本实用新型,经改良之该助滑装置整体结构並不复杂,藉由同一接触面内侧衬环片与外侧滚珠,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承担重力,降低磨损,增进接触面之稳固性,为传统之助滑装置所不能及,具有功效之增进,达到前述目的,而实为一具有创新性与进步性的新型针织机大盘结构之改良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俊中,未经陈俊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25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胎低气压报警装置
- 下一篇:矿用液压组合式支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