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胶体蓄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92217540.3 | 申请日: | 1992-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7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楚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楚梗 |
| 主分类号: | H01M10/10 | 分类号: | H01M10/10;H01M2/00;H01M2/14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王晓斐 |
| 地址: | 41001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胶体 蓄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闭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应用于通讯及动力设备。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始,国外制成了第一代小型密闭式铅酸蓄电池,八十年代末,美国开始制成大型胶体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目前国内已有厂家生产通讯用大容量铅酸蓄电池。但在技术上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有的缺消氢装置,有的则密封装置不够完善,前者水的散失不能控制在最小限度,后者在大电流充电后期仍有酸雾逸出。还有的是电解液由玻璃棉吸收,而玻璃棉占有容积大,使得电池单位容积内的电解液量减少,从而限制了单位体积电池容量的增大。进而,一般胶体蓄电池采用的胶体电解质易产生龟裂现象,导致电池容量减少,国内尚无厂家用于密封电池,再则自放电现象未控制在最小限度,不利于长期存放。
本实用新型旨在控制充电后氢气和酸雾的逸出,并增大电池容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改进而实现的:采用胶体电解液取替传统使用的玻璃棉,使单位容积内的电池容量相应增大,并采用多孔塑料隔板,以保证极板紧密接触,防止气体沿极板表面向电池上层冒泡,有利于气体的再化合,减少自放电的产生,延长存放时间;采用阴极吸收技术和消氢、防酸、防爆栓,以减少氢气和酸雾的逸出,并控制水的散失,设置双层盖和内衬玻璃棉,以加强其控制功能。
本实用新型附图解释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图中(1)为壳体,(2)为上盖,(3)为下盖,(4)为玻璃棉,(5)为消氢防爆栓,(6)为铜质接线柱,(7)为负极板,(8)为正极板,(9)为隔板,(10)为橡皮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祥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密封胶体蓄电池系采用双层盖结构,消氢防爆栓,胶体电解液等组成部份而得以完善的。所述双层盖结构除起密封作用外,还可防止水的散失,该结构分为上盖(2)和下盖(3),彼此与一长方型壳体(1)连为一体。在下盖(3)的正中央设有一消氢防爆栓(5),将接触剂充填其内,万一电流过充致氢气析出时,栓(5)内接触剂便使氢、氧化合成水,流回电池,从而达到防爆和控制水份散失的目的。消氢防爆栓(5)上置有一橡皮帽(10),它在电池内气压不超过0.2/平方厘米条件下不会打开,以利于气体在电池内部的再化合。在大电流过充的不利条件下,当气体压力超过0.2千克/平方厘米时,避免了气压过大对电池外壳造成的不利影响。
位于防爆栓(5)的两旁各设有一铜线接栓(6)(有利于减小接线时的接触电阻),分别与负极板(7)和正极板(8)相接。为控制充电后期氢的析出,采用了阴极吸收技术,即相对增大了负极板(7)的活性物质重量。在正极板(8)已充足电的情况下,负极板(7)仍处于未充足状态,从而限制了氢的产生。
电池体内采用胶体电解液代替常用的玻璃棉;因胶体的网状化学结构可代替玻璃棉,故单位体积内的电解液含量可相应增多,有利于电池单位体积容量的增加。紧贴两极板(7)和(8)置有多孔塑料隔板(9),以防止气体沿两极板表面向电池上层冒气泡,有助于气体的再化合。
在极板(7)和(8)与胶体电解质的上方安置有一层超细玻璃棉(4),在过充情况下仍有气泡析出时,胶体和玻璃棉(4)便能起到限制作用,使酸雾无法形成。此外,在防爆栓(5)和上盖(2)之间置有一层玻璃棉(图1中不予示出)以防止酸气外溢。超细玻璃棉(4)的设置有利于吸附充电时从极板间挤出的酸液,并于停充后再输回极板。
本实用新型有效地结合利用了胶体和玻璃棉的作用,电池即使倾倒放置也不致有酸气逸出,并克服了一般胶体电池易出现的龟裂现象。使用时,接触电阻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楚梗,未经张楚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7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