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椎多功能治疗器无效
申请号: | 92207832.7 | 申请日: | 199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4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荣;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庆荣;高平 |
主分类号: | A61F5/04 | 分类号: | A61F5/04 |
代理公司: | 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景新 |
地址: | 5610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 多功能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骨外科用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适宜于颈椎病、颈椎骨折与脱位、斜颈、颈部病变及损伤需作牵引治疗的患者使用的颈椎多功能治疗器。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骨折与脱位在日益发展的交通及其它意外损伤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现有技术对该病的治疗无外乎是颌枕套牵引、颅骨钻孔牵引、颈围石膏固定,还有极少数的需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及其所使用的器械,虽然对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还存在下列不足:①患者不能随意起卧,不能自由活动,对其限制很大。②医生根据发病机理及治疗需要调节不便,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较难。③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④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颅骨牵引术,会造成患者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与多器官、多系统的并发症,如恐惧心理、局部感染、褥疮、呼吸系、泌尿系的感染等,以致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⑤治疗环节较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弥补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骨外科用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颈椎多功能治疗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选择人体的肩部、下颌部和枕部作为上、下扩张受力的对抗支点,同时扩大受力面积。采用前、后升降螺杆旋转点轮,对病人灵活调节、控制根据发病机理及治疗所需颈部前屈、后伸的角度及扩张力量的大小,以达到松懈局部组织,增宽椎体、间隙,解除退变粘连与损伤压迫。配用颌枕连接固定带,使枕骨顶板与下颌顶板互相连接,变前后扩张向上的分力为统一集合的上升扩张合力。双肩下支托板连接胸带有力的固定了该板,当人体卧床时该治疗器不至移动。在前升降调节装置内装配有压力弹簧,外有受力刻度,医生依患者病情及体质等因素可灵活调节、观察扩张受力的大小。在后升降调节装置内装配有可调上、下、伸、缩的颈椎骨折脱位固定板,使顶压产生的力作用于脱位的椎体,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该治疗器的具体结构为:
形状大致与人体肩部相吻合的双肩下支托板(1)的两端头部分,固定连接有其上带有导向杆的双肩托板加强板(2)。胸带挂环(32)置于双肩下支托板(1)的后部中间。齿轮杆固定座(5)固定于双肩下支托板(1)的中部,并由紧固螺钉(30)固定。下齿轮杆(6)与齿轮杆固定座(5)为可折卸连接,上齿轮管(7)下部的齿与下齿轮杆(6)上部的齿啮合并可调,以调节其前屈、后伸的角度,由调向齿轮滚花紧固螺栓(14)固定。其前端由铰支连接销子(25)连接、与枕板铰支座(10)活动铰接的枕板升降螺杆(12)插入上齿轮管(7)内,并由止头螺钉(26)固定。其下面为透气垫(24)并具有连接环(35、36、29)的枕骨固定顶板(9)与枕板铰支座(10)固定连接,通过枕板升降螺杆(12)调节其前屈和后伸的角度。滚花调节螺母(13)与枕板升降螺杆(12)螺接,以调节其高度,其装有顶板调节套管(23)的升降定位套(27)由紧固螺栓(28)与上齿轮管(7)连接。其上具有颈椎骨折脱位固定板(8)的螺纹杆插入顶板调节套管(23)内,并由止头螺钉(22)固定。顶板调节滚花螺母(21)与颈椎骨折脱位固定板(8)的螺纹杆螺接,以调节颈椎骨折脱位固定板(8)的前后位置。两块其上开有通槽的支座滑槽板(3)分别与其上具有连接环(4)和(37)的颌板下铰支座(15、16)固定连接。两个颌板升降刻度管(17)的下端分别与颌板下铰支座(15、16)铰接。颌板升降滚花螺母(18)与颌板升降调节螺杆(19)螺接。压力弹簧(31)置于颌板升降滚花螺母(18)内,绕于颌板升降调节螺杆(19)上。两个颌板升降调节螺杆(19)分别插入颌板升降刻度管(17)内,其上端与颌板上铰支座(20)铰接。颌板上铰支座(20)与下颌固定板(11)及其上的透气垫(24)固定连接,以调节下颌固定顶板(11)的高低。双肩托板加强板(2)上的导向杆分别插入两支座滑板槽(3)内,为可折卸式连接,以调节支撑角度。
颌枕连接固定带(34)为“丁”字形,其中间一端的(38)端与挂环(29)连接,软布带(40)端穿过挂环(35)后与穿过连接环(4)的软布带(39)端连接,软布带(42)端穿过挂环(36)后与穿过连接环(37)的软布带(41)端连接,以上连接均为可折卸式。
双肩托板固定带(33)亦为“丁”字型,其两端有尼龙粘接布,其中间一端的(43)端与胸带挂环(32)为可折卸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庆荣;高平,未经刘庆荣;高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78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