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自动双筒苗钵器无效
| 申请号: | 92201353.5 | 申请日: | 1992-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47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平 |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27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自动 双筒 苗钵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目前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的一种苗钵育苗移栽新技术,可使亩产量提高30%,节约种子60~80%,品质提高1倍以上,增强作物抗逆能力,该技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值得全面应用。目前苗钵的制造装置普遍使用一种人力单筒苗钵器,简介如下:单切筒的两边焊接支撑杆,打眼退钵器套入切筒内,操作者工作时尤如金鸡独立式,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专门踩打眼退钵器,初用者会站立不稳,制造速度慢、体力消耗大、工效低。按规范的棉区分析:平均每户8亩地,每亩用苗钵5千只——每件苗钵器一天的平均制造数,共需8天时间,而实际上多雨季节的棉区8整天要20天-1个月才能凑齐,延误时节,产量反而下降。因此,实际上每户只能满足5亩地的苗钵任务。新技术的全面应用因此受到阻碍。现在有一种动力机驱动的苗钵机,制造速度快,8亩地的苗钵任务约5个小时就能完成,不需人力,工效高。但动力装置的一次性和再次性投资大,所涉及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噪音等因素都不可取,体大笨重,不便田间搬运,难以适合小田块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自动双筒苗钵器,该装置能有效地纠正上述缺点,操作时无需再用脚踩,能实现半自动化操作,两个切筒使制造速度能接近动力机驱动的苗钵机,体小轻便易携带的装置,能适合小田块生产的要求。
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把两个切筒联在一起,外侧焊支撑杆,在支撑杆与主动套筒之间制造一个活动行程,目的要在支撑杆与主动套管位置交错时产生转换动力,通过传动杆实现打眼退钵的自动化。原理是:停留在切筒内的一组苗钵在切第二组时被项出碰到从动凸轮上的打眼尖头打出两个种子眼,然后被转换动力驱动的退钵板推出。苗钵的高度由限位板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简单的机械原理造就了简单的结构,制造容易,一般农机具厂都能生产,体小轻便,相对两个现有苗钵器,成本反而下降了70%,节约钢材65%,制造速度提高1.5-2倍(是单个现有苗钵器的3-4倍),接近动力机驱动的苗钵机。打眼退钵的自动化,减轻了体力消耗,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体小轻便易携带,适合小田块生产。
下面配合附图细述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图一是该装置的整体外形图,主要由主动件、从动件和切体件组成。主动件:上端装有手柄的主动套筒1及其下端焊连的焊接片3、由螺母装在焊接片3上的传动杆4。从动件:主动套管1内的支撑杆6,浮装在支撑杆6的耳座7上的从动凸轮5,凸轮部的钻孔被传动杆4钩住。切钵件:“8”字型切筒9、“3”字型限位板8。
主动套筒1的内侧中部各有一个限位槽,与插入主动套筒1内的支撑杆6的对应位置的限位销2构成一个13-14毫米的活动行程,目的是实现从动凸轮5上的打眼尖头501和退钵板502(图二)的操作自动化。切筒9的上部前侧被挖去一半,支撑杆1的下端被锻扁成扇形焊在切筒9的上部两侧,限位板8焊在切筒9的中部后侧并与支撑杆下端紧靠。
图三是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切筒打出第1组苗钵后(图a),被提起(图b),切第2组时,原来的第1组被顶出并碰到下降的打眼尖头(图c),再提起时,传动杆一驱动凸轮上的打眼尖头抬起,退钵板把打好种子眼的苗钵推出(图d)倒在苗床上,再打第3组(图e)……如此周而复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平,未经董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13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用电监护器
- 下一篇:双凸轮缝纫机针车花纹变化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