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动力式工程钻孔机无效
| 申请号: | 92200276.2 | 申请日: | 1992-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44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维;林德枢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E21C1/00 | 分类号: | E21C1/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志俭 |
| 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工程 钻孔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外动力式工程钻孔机属机械类。适用于建筑工程管道安装时对水泥板、建筑墙体的钻孔。
现有建筑工程的管道安装,除特殊要求外,很少采用予留孔的施工方法。而多数的施工都是在建筑工程完成后再进行管道安装。管道过墙的方法,可以采用人工开凿,但由于施工中人体体力消耗以及善后修补,都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加大了材料的消耗。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机械打孔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由于施工质量高、速度快,这将是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采用的打孔机械多为串激电机手电钻式动力类型的大型手持式打孔机,这类施工机具经过实践发现问题很多:
1.钻机体与动力源的电机部分为一整体,不能分离,随着打孔直径的加大,电动机的功率也在增加,因而使整机体积加大,重量也随之增加,施工中工人搬动这类机具操作劳动强度很大,长时间操作将难以忍受。
2.随着钻孔直径的加大,特别是23mm以上的孔径,钻孔中的力矩很大,操作者要克服钻孔中的力矩,就要用双臂甚至是身体来抵住,反扭矩完全作用在操作者身上,随着钻孔时间加长是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冲击扭矩,极易发生人身事故,劳动安全受到了威胁。
3.由于施工现场尘土飞扬,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对串激电机采用碳刷这种结构,极易被灰尘污染而使电机损坏,设备事故频繁,也会因此加大施工费用。
4.由于钻机体与动力源电机为一整体,使机器外形尺寸加大,施工现场中互成90的墙体根部钻孔很难操作,也不易保证尺寸,特别是靠近下墙角处施工更是困难重重,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5.尤其在旧房改造时,如煤气、暖气等管道的施工中,由于操作现场要有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住户腾出足够的位置,使得住户如同搬家一样,造成住户极大的不便。
综上所述,手持式打孔机存在的不足之处急待解决,从而能有效的保证人身安全和施工质量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而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钻机体与动力源分离、能扩大钻孔直径、保障人身安全、施工质量高的外动力式工程钻孔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首先是将动力源与钻机体分开,在底板上安装动力部分,电控盒,通过动力源上的速度接口将不同的动力速度接出,在底板下面装有左、右车轮,可以直接将动力源部分拖到施工现场,同时将底板右侧的支臂用锁轴与底板固为一体,支撑于地面,增强克服扭矩的作用。用软轴将动力传送到机体上,钻机体单独为一体,其上装有过载保护器、手柄、空心钻头、水管接口、36伏安全电压钻头开关,钻机体内装有变更转动方向的齿轮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采用的动力源是由电动机、变速箱组成,变速箱上有三种不同的速度传出,有速度3接口、速度2接口、速度1接口。钻机体上的电线接于电控盒上,钻机体内变更转动方向的齿轮采用锥齿轮,速比用1:1,采用的过载保护器是扭矩过载保护器类型。软轴与动力速度的接口连接采用快速接头。动力部分电动机也可用调速电机系统。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首次实现了钻机体与电动机分离的施工机具、钻机体尺寸小、重量轻,任何部位的施工都可实现,保证了施工质量。
2.保障了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在36伏安全电压下工作,更为可靠,施工的扭矩不作用在人体上,通过软轴而施加在机具上。
3.提高了机具的寿命,施工现场的灰尘不直接作用在电动机上,钻机体为封闭机构,使用寿命长、设备事故率低、因而提高了工效。
4.提高了机具的施工范围,使加工的孔径提高到150mm,克服了施工中大孔径加工的难题。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作近一步详述:
如图1、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动力部分、钻机体部分、软轴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未经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0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