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2108498.6 | 申请日: | 1992-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79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05 |
| 发明(设计)人: | 卜海山;田东;庞燕婉;陈尔强;赵素珍;汪晓辉;胡文兵;赵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5/04 | 分类号: | C08J5/04;C08K5/05;//C08L6703 |
| 代理公司: | 复旦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姚静芳 |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 塑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的一种制备方法。
PET是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目前主要用于纤维和薄膜的生产。由于PET的结晶速度很慢,玻璃化温度较高,它的模塑加工性能较差,模塑制品的力学性能也很差,用作塑料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1966年帝人公司首先开发了玻璃纤维增强的PET塑料,但是成型温度高达130℃以上。1980年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了易结晶型PET塑料,在PET中加入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成型温度在90℃以上、低于120℃,并开始工业化生产。PET塑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和耐溶剂性能都很好,应用也很广泛,可用于电子零部件、电器零部件、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且价格低廉。于是,许多公司竞相研究开发PET塑料,寻找新型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以求进一步降低成型温度或改善PET塑料的某些物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PET塑料制备过程中的结晶速度,降低模温,减少添加组分,制备性能良好的PET塑料。
PET塑料的组分包括PET树脂、玻璃纤维、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它们经过干燥、混合、与玻璃纤维一起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成核促进剂是结构为的化合物,其中R1是含有C、H、O的基团,C原子个数可以从1~21,O原子个数可以从0~2,R2和R3可以是H或CH3或C(CH3)3。
PET树脂、成核剂、成核促进剂、玻璃纤维的用量分别为(Wt%):35~78%,20~40%,1~15%,1~10%。
PET树脂是用于生产纤维的树脂,或者是固相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树脂,它的特性粘度[η]在0.5~10之间,特性粘度[η]偏高些好,分子量下降少。PET树脂也可包含少量的共聚单体,例如二甘醇。玻璃纤维是塑料增强通用型无碱玻璃长纤维,表面用偶联剂处理,例如用硅烷处理,它的直径为5~15μn。
成核促进剂是结构为的化合物,其中R1是含有C、H、O的基团,C原子的个数可以从1~21,O原子个数可以从0~2,R2和R3可以是H或CH3或C(CH3)3。它们可以是2,6-二叔丁基对甲酚或β-(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该成核促进剂不仅对PET的结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具有抗氧化裂解的作用,减少高温下PET的降解。
成核剂可以是含有羧酸钠盐的离子聚合物,它的主链可以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的共聚物、苯乙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和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物,离子聚合物的羧酸基团至少有30%被中和成盐。离子聚合物最好选用含有羧酸钠盐的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例如杜邦公司的Surlyn 1601,用该成核剂和结构的成核促进剂体系制备的PET塑料性能更为优良。
制备过程中仅用了三种添加剂,即除了PET树脂外,还有玻璃纤维、成核剂、成核促进剂,它们的用量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5~78%,20~40%,1~15%,1~10%。成核促进剂既促进结晶,又具有抗氧作用,它的用量比一般添加剂稍高些好,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用量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起作用。
PET树脂、成核剂、成核促进剂必须充分干燥,再经充分混合均匀后,与干燥的玻璃纤维一起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
经过干燥、充分混合的PET树脂、成核剂、成核促进剂与玻璃纤维一起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双螺杆中的共混条件为转速:120~250转/分钟,螺杆温度:在190~290℃范围内。若采用离子聚合物为成核剂,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可预先制成母粒,母粒和PET充分混合均匀,干燥后,与玻璃纤维一起共混挤出。采用离子聚合物Surlyn 1601为成核剂时,较高的挤出温度和较长的螺杆滞留时间,PET分子量降低更少。
共混产物经切粒得到PET塑料,充分干燥后,按美国ASTM标准制备力学性能测试样条,模塑温度为90℃,并按美国ASTM标准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8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