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冷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2100251.3 | 申请日: | 1992-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302A | 公开(公告)日: | 1992-08-05 |
| 发明(设计)人: | 廖明义;苏志军;金立芝;宋立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商学院附属制冷设备厂 |
| 主分类号: | C09K5/00 | 分类号: | C09K5/00 |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韩末洙 |
| 地址: | 150076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冷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冷剂,特别是适用于冷藏或运输易腐食品或非食物用品的蓄冷剂。
目前适用于冷藏或运输易腐食品或非食物用品的蓄冷剂种类繁多。如专利J57023670公开了一种蓄冷剂,其主要成份是NaCl和NH4NO3的混合水溶液;专利J57174670公开了一种蓄冷剂,主要成份为甲酸钠水溶液,适当加入防腐剂;专利US4689164公开了一种共晶盐溶液蓄冷剂,是Na2SO4、KCl、NH4Cl的混合水溶液;专利EP-260759公开的蓄冷剂是KCl和NH4Cl的混合水溶液;专利EP-260772公开的蓄冷剂为KCl、水、乙醇的共晶物。以上蓄冷剂在室温下均为液体,易腐蚀蓄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泄漏而污染食品或被冷藏物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量大,而且在常温常压下仍保持凝胶状的蓄冷剂,对蓄冷设备无腐蚀,对被冷藏物污染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冷剂及制备方法,蓄冷剂为在水中充分膨胀的聚乙烯醇和硼砂交联反应生成体形结构,然后吸收大量水份膨胀成半透明易流动的凝胶、聚乙烯醇、硼砂、水的重量百份比为:
聚乙烯醇 3.5~4.0
硼砂 0.8~1.2
水 余量
本蓄冷剂的制备方法是:
a、往带有蒸汽夹套的反应锅里按比例加入水和聚乙烯醇搅拌均匀后,边搅拌边加热至50~55℃。
b、按比例加入硼砂边搅拌边加热至80~85℃,并在此温下保持20~30分钟,再冷却至30~35℃进行包装。
本发明的蓄冷剂同已有蓄冷剂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本蓄冷剂在常温常压下为一种凝胶状高分子化合物,因此减少了使用过程发生泄漏,对冷藏物污染小。
2、本蓄冷剂蓄冷量大,为351.62KJ/kg,而已公开的蓄冷剂蓄冷量在215~330KJ/kg。
3、本蓄冷剂在-10~-2℃温度范围比热为21.64KJ/kg.k,为其他蓄冷剂比热的8~10倍,因此温度回升慢,保冷时间长。以1kg重的本蓄冷剂与水分别用塑料薄膜包装,置于电冰箱冻结以后取出放在25℃室温下,本蓄冷剂经8小时后融化完毕,而水冰只经5.5小时融化完。
4、本蓄冷剂的冻结膨胀率为4.1%,而水的冻结膨胀率为9%,Na2SO4、NH4Cl及KCl的冻结膨胀率在6.8~8.1%之间,因此用本制品制造各种蓄冷器件,对包装容器的耐压力要求低,故对包装材料要求不苛刻。
5、本蓄冷剂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性极小,将铜管、铅片、铁片置于本蓄冷剂中,在常温下放置三个月以后,这些金属表面仍保持原有光泽、因此用本蓄冷剂做蓄冷器件,可延长使用寿命。
6、本蓄冷剂原材料来源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用途广。
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a、往带有蒸汽夹套的反应锅里加入94.8kg水及4kg聚乙烯醇(工业用)搅拌均匀后,边搅拌边加热至50~55℃。
b、往反应锅里加入1.2kg硼砂(工业用)边搅拌边加热至80~85℃,此时聚乙烯醇和硼砂起交联反应形成体型结构,吸收大量水份而膨胀成为乳白色凝胶块。
c、在80~85℃温度下继续搅拌至20~30分钟,凝胶块逐渐变成半透明易流动的凝胶,冷却至30~35℃,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包装。
本实例获得的蓄冷剂技术性能如下:
(1)共晶点:-1.2℃
(2)-10~0℃温度范围内蓄冷量(量热器法):351.62KJ/kg.r
(3)-10~-2℃温度范围内比热:21.64KJ/kg.k
(4)酸碱度:PH值8.51
(5)密度:1.03
(6)年腐蚀率%(称量法)
铜 铁 铝
0.94 0.81 0.71
(7)毒性:无
(8)外观:半透明凝胶体
(9)稳定性:反复冻融或长期存放不腐败,不变质使用性能不变。
应用实例1:蔬菜保鲜试验
1、试验蔬菜:青椒、菜花
2、试验方法及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商学院附属制冷设备厂,未经黑龙江商学院附属制冷设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02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