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离式携带型电子计算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1218274.1 申请日: 1991-07-12
公开(公告)号: CN2103831U 公开(公告)日: 1992-05-06
发明(设计)人: 马希光 申请(专利权)人: 马希光
主分类号: G06F1/00 分类号: G06F1/00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志醒,吴增勇
地址: 中国*** 国省代码: 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分离 携带型 电子计算机
【说明书】: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为人们带来莫大的便捷,所以,电子计算机化已成为工商业界以至家居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电子计算机硬件方面,由于个人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化,故目前发展趋势,呈两极化进行研究,一方面不断向处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超级电子计算机开发;另方面则不断缩小体积,使其机动性提高,而不像习知的受限于固定设置。

所以,近几年来,携带型个人电子计算机普遍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在非研究用的场合,如一般商务处理用的电子计算机,其售价合理,携带方便的缘故。

而在对材料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使其轻化、薄化,目前已可将手提电子计算机缩小至所谓笔记本型或手册型(NOTE  BOOK),使其厚度在5厘米以下,并可将其放入手提箱中,因此更提高了其方便性和机动性。

固然笔记本型电子计算机在体积上不断追求轻、薄、短、小,然而毕竟有其极限。究其原因,是因为所有的笔记本型均属标准配备,亦即主机、键盘及相关的外围扩充设备或连结设备成一体设置,使之一体连结为非分离状态,因此在这些元件的组合下,欲作大幅更动殊不可能。

事实上,人们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场合,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将所有配备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多,但是依照目前的设计,仍须全部一起携带或配置,实有妄费虚功之虑,所以,对目前习知的笔记本型一体设置的方式,实有待改进。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离的便于携带的电子计算机,该计算机的有关部分可按人们需要而自由配置和携带,以方便使用、保养和维修。

有鉴于此,申请人依据长年从事笔记本型电子计算机设计开发的经验,潜心研究,进而发展出分离式携带型电子计算机。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请先参阅图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座配置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座配置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基本上由一上座1和一下座2组合而成。

其中,上座1为一扁平封闭体。在座面中央,为一液晶显示器(LCDDISPLAY)11,为使其操作方便,以采用触摸型银幕(TOUCH  SCREEN)为佳,使其可用滑鼠(MOUSE)13来操作。

在液晶显示器11的下方内部,则设置一主机板,并具有相关的电路配置(因其为内藏式,故图中无法示出),且在显示板11的一侧,具有一滑鼠13。

在上座1的两侧,则分别设置一打印机输出端子(PRINTER  I/O)14、一串联式通讯接口(RS-232  I/O)15、一映相显示器(CRT接口)16、一集成电路卡(IC卡)17、及一外接标准键盘端子(KEY  BOARD  I/O)18,其间具有相关的电路与主机板等的连接件(此电路为标准的定型化产品,非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故不再多述)。此外,在上座1的下方,则具有一电源(BATTERY)10(内藏,故图中无法示出)。因此,上座1实际上是一手持式(HAND  HELD)电子计算机。

同时,为使上座1与下座2得以连结,故于上座1的两下端侧,分别设置一右接轴19和左接轴19′,其为可移动式,且具有接头设置,其与下座2结合时,能经右连结座22和左连接座22′的嵌合而使电路接通。

请再参阅图示,下座2的上方主要由一键盘装置21及其两上侧端的右连接座22和左连接座22′组成,右、左连接座22、22′对应于前述右、左接轴19、19′的接线,其结合后可形成通路。

在键盘装置21下方,内藏有直流电源(AC-DC)23、电池组24、硬盘(HDD)25、软盘(FDD)26,且具有相关的连结电路,使其成为可操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实地操作时,请配合图示,将上座1与下座2经由右、左接轴19、19′嵌接于右、左连接座22、22′上就可形成一部完整的手册型(HAND  BOOK)电子计算机(即如图1所示的状态)。

而当单独以上座1使用时,事实上亦为一部无键盘的手持式(HAND  HELD)电子计算机,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故甚便于携带,同时,通过使用滑鼠,可进行显示幕的操作,若加上其他习知的接线,亦可外接其他电子计算机的键盘。

当只携带下座2时,其本身即具有资料输入的功能,且若通过习知的外接装置另接主机体,即可成为一完整的手提电子计算机。

若将上座1与键盘装置21以右接轴19与右连接座22嵌合接线,其即成为一较轻便型的电子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希光,未经马希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82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