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箱涵顶进专用台车无效
申请号: | 91216796.3 | 申请日: | 199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20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2-05 |
发明(设计)人: | 宋其望;刘怀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铁路局北京工程处石家庄工程段 |
主分类号: | E01B29/40 | 分类号: | E01B29/40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箱涵顶进 专用 台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建筑的附属工程,具体地说是一种铁路下修筑涵洞时维护铁路用的特种装置。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减少公路铁路交岔口的行车事故,现多采用立体交叉的方式来保障各自的正常行驶。因此立交桥的修建越来越多。建立交桥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一种,即在原有的铁路线下顶入箱涵,然后建桥。在箱涵顶进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在施工地段的铁轨下间隔抽出数根枕木,代之以工字钢插入,支承住铁轨,然后延铁轨方向铺设几道吊轨束,与铁轨下面的工字钢固定连接在一起,构成网状轨道加固结构。再从轨道下面一侧向另一侧顶进箱涵。随着箱涵的顶进,不断在工字钢下与箱涵顶面之间楔入木垫块。在箱涵顶进方向的对面一般设置一些支点顶住工字钢,从而在箱涵顶进时,减少或避免工字钢的移动,进而保持铁轨的一定准直度,使列车安全通过。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很难有理想的工字钢支点,而且箱涵顶进时的推力在数千吨以上。如此大的力通过箱涵顶面与工字钢之间的滑动摩擦传递给工字钢,使很大的网状紧固结构发生位移,铁轨变形严重,造成列车不能安全通过。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这种方式施工,不仅直接影响列车驶经施工地段时的安全与平稳,而且造成停车或晚点等行车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箱涵顶进施工过程中,减少力的传递、保持轨道变形最小、稳定性最大的铁轨支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制作一个由支架、滚柱和轴组成的专用台车,台车的支架为槽形支架,槽口向下,滚柱在支架的槽内,轴穿过滚柱,两端支承在支架的两槽边上。在支架顶面还可配加一转向板,二者通过定位销连接。转向板可绕定位销转动,这样可对其上的支承体自行调整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在于用本装置替代原来工字钢下面的木垫块,置于箱涵顶面与轨道加固结构之间,变箱涵顶进过程中木垫块与混凝土之间的滑动摩擦为台车与混凝土之间的滚动摩擦,使摩擦力大幅度下降,消除了由摩擦力引起的轨道结构的位移。同时由于加装了支架上部的转向板,使得台车有自行调整方向的功能,从而可保证在复杂受力过程中,对轨道结构的变形力基本消除。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如图所示,滚柱2在槽形支架1的下面,轴5穿过滚柱2支承在支架的槽边上。转向板3与支架1的顶面大小相等,并通过中心部分的定位销5固定连接,为保证台车有足够的承载力,在支架下平行安置有4个滚柱。滚柱的数量在2-5个均可。数目过多,则使结构和体积增大,不便使用。在箱涵顶进过程中,台车位置不动,即轨道结构位置保持不动,箱涵与台车之间作相对运动,台车滚柱沿箱涵顶面滚动,台车上部与轨道加固结构的工字钢之间可加入适当的缓冲材料,以保护箱涵顶部的混凝土结构的完好。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解决了箱涵顶进过程中轨道结构产生变形这一困扰施工人员多年的技术难题,经实际施工使用证明其优点具有:1、轨道结构基本无变形,可减少维修与监护人员一半以上,2、省去了防变形的其它措施;3、省去了一次性使用的木垫块投入;4、列车驶经施工地段时安全、平稳,运行限速可提高10-20公里/小时以上,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铁路局北京工程处石家庄工程段,未经北京铁路局北京工程处石家庄工程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67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硅Y型沸石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管道复合保温防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