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虹吸式气压保温瓶无效
| 申请号: | 91215167.6 | 申请日: | 1991-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212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建华 |
| 主分类号: | A47J41/02 | 分类号: | A47J4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泓炯,李晓雯 |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虹吸 气压 保温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保温瓶,尤其是一种虹吸式气压保温瓶。
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气压保温瓶均为手动式和电动式。使用手动式气压保温瓶,如装满一杯水必须按气压按钮数次,这种气压保温瓶使用起来费劲,零件易磨损;而采用电动式保温瓶时,一方面耗电,另一方面可能会因无电或电力不足而无法使用,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电,且省力,只需揿一次按钮,即可排出需要量的液体的一种虹吸式气压保温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端盖6的中心制有通孔,在孔的内壁和端盖的下端面之间有L型通孔,端盖1套在瓶胆外,吸液管一端插入端盖的孔内,另一端置于瓶胆底部,出液管的一端与端盖通孔另一边连接,另一端伸出下壳,出液管的出液口低于吸液管的吸液口,端盖的上部置有虹吸发生器,瓶胆置于外壳中,外壳置底座上。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虹吸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虹吸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2、图3所示,虹吸式气压保温瓶,由底座、瓶胆、瓶壳及出、吸液管 组成,端盖6的中心制有通孔,在孔的内壁和端盖6的下端面之间有L型通孔,端盖6套在瓶胆外,吸液管4一端插入端盖6的孔内,另一端置于瓶胆底部,出液管3的一端与端盖通孔的另一边连接,另一端伸出下壳,出液壳3的出液口低于吸液管4的吸液口,端盖6的上部置有虹吸发生器1,该虹吸发生器1的结构为,复位弹簧10套于芯棒16外,皮腔9置于密封圈8上,并包容复位弹簧10和芯棒16,皮腔9上设与芯棒16壁紧密接触的密封圈19,型按钮2置皮腔9上,其上部设若干内外相通的孔14,其内表面与芯棒16滑动配合,芯棒16上部园柱轴向孔内设有单向阀11,单向阀另一端与芯棒轴向孔相通,底部园柱径向设若干与皮腔内腔相通的孔18,芯棒16的中心有一通孔,下部有一凹坑,套有复位弹簧13的顶杆12穿过通孔,顶杆二端分别设有杆帽。使用时按下活塞按钮2,皮腔9下压,其中皮腔内产生压缩空气,并通过通孔18作用于瓶胆中的液面,使液体被压入吸液管并由出液管管口排出,此时管中已充满液体,而且出液管管口的位置又低于吸液管管口,即产生虹吸现象,液体可以不断地流出,为了使瓶胆不承受负压,当活塞按钮按到底时,按钮便会将顶杆12下压,使顶杆帽开启通孔,外界空气通过通孔14、芯棒通孔进入瓶胆,从而瓶胆内空气与外界彻底相通,保证虹吸现象能持续产生。当出液管流出的液体已满足需要时,只要松开按钮2,皮腔9和顶杆12就会在复位弹簧10、13的作用下回复原位,使瓶胆内产生负压,虹吸现象消失,液体立刻停止流出。由于单向阀11只能将皮腔内空气向外界排出,使瓶内可产生较大的负压,以保证将出液管中的液体全部吸回到瓶胆中,从而防止渗漏。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二,除虹吸发生器外,其余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该虹吸发生器采用活塞按钮的底部外壁设密封圈19,密封圈8制成“凹”形的结构取代实施例一中虹吸发生器中的皮腔9,且密封圈17、19分别与密封圈8内壁和芯棒16外侧壁紧密接触,按动按钮2时,可以滑动,虹吸发生器1的其余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的虹吸发生器结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建华,未经孙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51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