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饭盒无效
| 申请号: | 91214398.3 | 申请日: | 1991-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2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邓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化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 代理公司: | 四川工业学院专利事务室 | 代理人: | 陈克贤 |
| 地址: | 61006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饭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类生活用品,特别是日常生活用饭盒。
现有的电热饭盒,例如申请号为85205670,86209856,88204952.6等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结构各异,但都是使用电阻丝为电热元件的电热饭盒,其共同的结构特征是:包括饭盒本体和一个由电阻丝,电绝缘层,金属外壳组成的电阻加热器。电绝缘层必须安全可靠,否则使用不安全。这种结构的电热饭盒有以下缺点: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使用中如果一旦不慎,饭盒中水加得太少,或通电时间过长。不但使所加热饭菜烧焦,甚至使饭盒本身损坏;电阻丝或电绝缘层损坏后维修困难;此外,由于热能传递,必须通过导热性差的电绝缘层,必然减缓加热速率并且造成热损失,针对电热饭盒已有技术的不足特提出新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电阻加热器加热,饭盒本体可用金属,塑料制作而且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不易损坏加热元件的高效节能的电热饭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电热饭盒包括一个饭盒本体,电发热装置,其特征是饭盒腔体中有蒸帘2,饭盒本体带有电热器,电热器是由一个电绝缘外壳,隔板和一对电极组成的电热蒸汽发生器,饭盒本体与电热蒸汽发生器之间有孔道连通。当在蒸汽发生器中加少量的水,由于饮水中含有无机盐是导电的,当交流电压加于电极上时,电流通过水转变为热能,使水受热汽化,再通过连通孔道进入饭盒本体加热食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淀粉类食品及菜肴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饭粒之间有空隙,因此,通常加热饭菜最便宜,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水蒸汽把热能传递给饭菜。从日常生活可见,无论采取什么热源,无论热能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的,以及现有的电热饭盒,最终总是由水蒸汽把热量传递给饭菜的。由此可见,就能量传递的途径而言,本实用新型加热方式比现有的电热饭盒简捷;又因为水的汽化热大,所以作为传递热能载体的水蒸汽并不需要很多就足以加热饭菜。每次使用只需在蒸汽发生器中加入很少的水,一旦接通电源,超过一分钟很快就开始沸腾。蒸汽即进入饭盒本体加热饭菜,所以加热速度快;由于用作汽化的水不多,在食品加热完成的同时,水也完全汽化,这样散失在饭盒本身和空气中的热能比现有的电热饭盒少得多。因此,该实用新型又是高效率的;结构简单,除了一对电极之外,其余部分都可以用PP塑料这样廉价的塑料制造,因此,制造成本低;加热过程中进入饭盒本体的只有纯净的水蒸汽,因此符合卫生要求;蒸汽发生器壳体是用绝缘材料制造,水蒸汽又是不导电的,不会有漏电的情况,而且,使用者一旦疏忽,忘记关断电源,水全部汽化之后也会自动断电,不会过热损坏,因此是安全的;电极不象电阻丝那样容易损坏,一旦电极表面有腐蚀,用砂纸打光即可,使用方便,经久耐用。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电热饭盒主视图剖面图。
图2是电热饭盒俯视图剖面图。
电热饭盒本体和蒸汽发生器可以做成一体,也可以做成分体式的,使用时有管道连通,饭盒本体可以是一个方便的随身携带的盒子,也可以做成分格的,套装的,层叠分装不同的食品的多格分层式。饭盒本体及蒸汽发生器的总体形状,可设计成扁长方体,扁椭圆体,圆柱体及其它任一形状。蒸汽发生器的壳体及隔扳,应用电绝缘耐热100℃的无毒材料制造,如ABS塑料,PP塑料等。电极5用耐腐蚀的导电材料制造,最好用不锈钢,石墨等。饭盒本体和蒸帘可用任何耐热100℃的无毒材料制造如ABC塑料,PP塑料及铝合金等。饭盒本体蒸汽发生器的外壳及隔板可注塑成一个零件3,饭盒本体盒盖1,蒸汽发生器盖4,及其上的加水孔塞子7(带螺纹)都可用PP塑料制作。紧固4的自攻螺钉6为钢制标准件。使用时先旋开7,在蒸汽发生器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水,然后旋上7,在电极两端接通220V交流电源,这时电流在水中通过,转变为热能,水被加热汽化,通过饭盒本体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两小孔进入饭盒本体,通过蒸帘2,对食品进行加热。隔板的作用是防止水沸腾时,水珠随着蒸汽进入饭盒本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化,未经邓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43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