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共轴叉轮无效
| 申请号: | 91212564.0 | 申请日: | 1991-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771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勇;李小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鹰;李晓勇 |
| 主分类号: | B60B19/00 | 分类号: | B60B19/00;B62B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11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共轴叉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以及它的用途,特别是一种可在不同阶高的梯道上作向上运动的可调共轴叉轮,及其在一种多用登楼手推车上的应用。
现有车辆上使用的轮子,一般由轮毂、轮辐、轮缘等构成,这种车轮可作斜面和平面的滚动运动,但不能作登阶向上的运动,使用这种轮子的手推车,可在斜坡地和平地上帮助人们搬运小件重物,但无法帮助人们将重物搬上楼去,如市面上出售的童车、旅游行李推车等,就是这样。当今人们搬运重物上楼,一是使用电楼或其他升降机械载运,二是靠肩扛、手提,或挑,或抬来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还只能采取第二种方式。对他们来说,搬运小件重物上楼仍是较困难的。此外市售手推车常是一车一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可作斜面和平面运动,又可作登阶向上运动的车轮,并首先将其应用于手推车,创造一种多用登楼手推车,以解决人们搬运小件重物上楼难的问题,并实现一车多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
第一,用若干个普通小轮,通过相应数目、长度可调的轮叉与一个共用轮毂相连接,构成一个可调共轴叉轮(简称叉轮)。这种叉轮的斜面和平面运动,靠叉轮轮叉一端的小轮实现,其运动原理与普通轮的相同,绕自己的轴心滚动;这种叉轮的登阶向上运动,靠整个叉轮来实现,其运动原理与正多边形绕其圆心向上作圆周运动时,各方位角依次向上移动的原理相同,即当小轮碰到阶梯的垂直面,整个叉轮无法作平面运动时,只要外力作用持续下去,叉轮上的各个小轮就会绕共用轴作圆周运动,其结果是另有一个小轮落在了更高一级阶梯的台面上,前一个小轮则离开了地面,从而完成了跨上一个台阶的动作。在持续的外力作用下叉轮上的各个小轮在绕共用轴作圆周运动时,将依次迈上比前一个小轮所落台阶更高一级的阶梯台面,周而复始,就实现了叉轮滚动上升的目的。由于轮叉长度是可调的,这种可调共轴叉轮至少可在三种不同阶高的梯道上作登阶向上运动。
第二,以改形的液化气钢瓶推车车架为主体,将童车、旅游行李推车的功能部件合在一起,组成多用手推车车架及其附件,再装配上两个可调共轴叉轮,就构成了一辆集童车、液化气钢瓶推车、旅游行李推车三车功能于一身的多用登楼手推车。
本实用新型较之普通车轮,增加了登阶向上运动的功能,由于其轮叉长度可调,加强了它对不同阶高梯道的适用性,将其应用于手推车而创造的多用登楼手推车,既实现了一车多用,又帮人们克服了搬运小件重物上楼的困难。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即可调共轴叉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4、5是本实用新型登阶向上运动的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结构,即多用登楼手推车的示意图。
图7是图6形改换用途的示意图。
参照图1,一个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共用轮毂〔1〕与若干个(图中是4个)轮叉〔2〕的一端连接成一个整体,轮叉〔2〕的另一端与轮叉〔3〕的一端套接在一起,从而使轮叉整体的长度可因轮叉〔3〕的伸缩而调节。轮叉长度的调节,有多种方式,图1,2所示,是采用定位销〔6〕与定位孔配合定位。轮叉〔3〕的另一端有个小轮轴孔,通过小轮轴〔4〕将小轮(图中是a、b、c、d共四个)〔5〕与轮叉〔3〕组合在一起。
图3所示为可调共轴叉轮(图中是“四叉轮”)〔A〕作登阶向上运动。首先,小轮〔a〕遇阶梯〔E-1〕的垂直面之阻而无法作沿虚线箭头所指方向的平面运动,此时,外力〔F〕沿直实线箭头所指方向作用于叉轮〔A〕,叉轮上的小轮〔a〕因重力〔f〕作用而在原位置不动,但小轮〔b〕、〔c〕、〔d〕将沿图3、4、5中弧形小箭头所指方向围绕共轴〔o〕作圆周运动,同时轮叉受外力〔F〕的牵引,作向阶梯靠拢的运动,它们的空间位置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图4所示是这种变化过程中某一时刻小轮〔a〕、〔b〕、〔c〕、〔d〕及其轮叉所处的位置;当外力〔F〕继续沿图4中直实线箭头所指方向作用于叉轮〔A〕时,小轮〔b〕、〔c〕、〔d〕将继续绕共用轴〔o〕运动,轮叉也将继续向阶梯靠拢,结果小轮〔d〕落在了阶梯〔E-1〕的台阶平面上,如图5所示,完成了跨上一个阶梯的动作。此时,若外力〔F〕继续沿图5中直实线箭头所指方向作用于叉轮〔A〕,小轮〔d〕将逐渐处于图3中小轮〔a〕的状态,被阶梯〔E-2〕的垂直面所阻,于是,从图3至图5的运动将会重演,如此循环往复,就实现了叉轮〔A〕的登阶向上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鹰;李晓勇,未经李小鹰;李晓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25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