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抽水阀门无效
申请号: | 91210883.5 | 申请日: | 199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941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22 |
发明(设计)人: | 汤有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有政 |
主分类号: | F16K15/06 | 分类号: | F16K15/06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1014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抽水 阀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阀门,特别是在抽水管路中使用的阀门。
在北方农村的旱季,需要打井抽水,灌溉农田,打井抽水是使用水泵把井下的水,抽到地面上,抽水往往是间歇式的,一天之内要抽几次水,第一次停泵后,水落回水位线,第二次开泵时,水泵再次要把水从水位线提到地面,在这段时间内,水泵是空转,由于无水空转,水泵的叶轮、盘根等关键部件发热,影响水泵寿命,特别是在旱季,水位线降低,水泵空转的时间随之增长,大约在10分钟以上,水泵抽不出水,不但费时、费电或费油,而且水泵的叶轮长时间发热,随之发生变形,盘根发热直至燃烧,水泵漏气,不上水,严重损耗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上述不足的抽水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阀体的两端分别是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上各有一个横梁,每个横梁的中心均有一个导轨孔,两个导轨孔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阀腔内有阀芯,阀芯的两面各有一个导轨,分别插到各自的导轨孔里,导轨和导轨孔的作用是,保证阀芯在关闭和开启的运行中,不偏行、不歪行。使用时,把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水泵和上水管弯管之间,即在地面上。工作原理是:当开泵时上水,在水压作用下,阀芯里面所受到的压力大于外面所受到的压力,因此水顶开阀芯,水从进水口流向出水口。为防止水压将阀芯顶到出水口,将出水口封死,在阀芯外面的导轨周围有凸台,水压将阀芯顶开,使阀芯向出水口运行时,凸台顶到出水口的横梁上,保证阀芯不再向出水口方向继续运行。当第一次停泵后,水从进水口处后退,在阀芯里面形成负压,阀芯外面所受到的压力大于里面所受的压力,阀芯在这种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向进水口处运行,直至卡到进水口的边缘,将进水口封死。在这个过程由于没有空气进入上水管路中,相对于水位线处,在整个上水管路里形成负压,因此水不落回水位线,依然停留在整个上水管路里,直至紧贴在阀芯里面的表面上(此时若在进水口处露进一点空气,水马上落回水位线处)。当第二次开泵时,相对于阀芯里面,阀门外面形负压,阀门里面所受到的压力大于外面所受的压力,阀门被水顶开,水再次从进水口流到出水口。第一次停泵后,由于水停留在地面上,第二次一开泵,水马上会流出。
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间歇式抽水时,水立即会流出,不存在水泵空转问题,因此不损耗水泵,同时还具有省时、省电(或省油)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阀体1是圆柱形,上、下两端分别是出水口5和进水口10,进、出水口各有一个横梁2,每个横梁中心处有一个导轨孔3,两个导轨孔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阀腔11内有阀芯8,阀芯8的两面各有一个导轨4,分别插在各自的导轨孔里,其作用是:保证阀门在开和关的运行中不偏行、不歪行。在阀芯的里面有一层橡胶垫9,起密封作用。使用时,把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水泵和上水管弯管之间,出水口与弯管的法兰用螺钉6连接固定,在连接时加橡胶垫,起密封作用。当开泵时抽上来的水,在水压作用下,顶开阀芯,水从进水口流向出水口。为防止水压将阀芯顶到出水口,将出水口封死,在阀芯外面的导轨周围有凸台7,水压将阀芯顶开,使阀芯向出水口运行时,凸台顶到出水口的横梁上,保证阀芯不再向出水口方向继续运行。当第一次停泵后,水从进水口处后退,在阀芯里面形成负压,阀芯外面所受到的压力大于里面所受的压力,阀芯在这种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向进水口处运行,直至卡到进水口的边缘,将进水口封死。在这个过程由于没有空气进入上水管路中,相对于水位线处,在整个上水管路里形成负压,因此水不落回水位线,依然停留在整个上水管路里,直至紧贴在阀芯里面的表面上(此时若在进水口处露进一点空气,水马上落回水位线处)。当第二次开泵时,相对于阀芯里面,阀门外面形负压,阀门里面所受到的压力大于外面所受的压力,阀门被水顶开,水再次从进水口流到出水口。第一次停泵后,由于水停留在地面上,第二次一开泵,水马上会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有政,未经汤有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08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