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式汽车闪光器无效
| 申请号: | 91206378.5 | 申请日: | 1991-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952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久顺;赵树林;任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锦州市汽车电器厂 |
| 主分类号: | B60Q1/34 | 分类号: | B60Q1/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21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汽车 闪光 | ||
本实用新型属汽车电器领域。
通常的汽车用电子闪光器是由分立元件组成或集成电路组成。但在12V与24V闪光器电路的通用上尚不完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时基电路块为核心元件构成的汽车闪光器可靠性高,便于维护,有利于推广使用,12V、24V闪光器电路通用性好。
目前汽车用闪光器种类很多,但没有采用时基电路为核心元件组成的,由于使用了电流取样及充电控制电路,使得用时基电路组成汽车用电子闪光器从技术上成为可能。
本闪光器适用于汽车转向灯的控制,正常时由转向开关分别接通左侧或右侧的前后两只转向灯,给出汽车转向闪光信号,当某一侧转向灯有一只损坏时,要产生告警信号,当汽车遇到非常情况时,由警告开关同时接通四只转向灯并同时闪光,电路的工作状态由仪表盘上的指示灯指示给驾驶员。
本实用新型的12V闪光器含取样与控制器(由电阻R1、R2、R3及晶体三极管Q构成)受控多功能振荡器(由电阻R4、R5电容器C及时基电路块IC组成)。功率输出器(由继电器部分组成)。
取样电阻R1串接在闪光灯控制电路中,R1两端的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成正比,充电控制器的晶体管Q的基极通过限流电R2与取样电阻R1相接。受控多谐振荡器的充电回路的充电电阻R4接在充电控制器晶体管Q的集电极上。受控多谐振荡器的输出端为时基电路的输出脚,连接功率输出器-继电器P的线圈,由继电器部分的触点控制转向灯泡电流的通断,实现灯泡的亮与灭,出现闪光。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晶体管及集成电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汽车电子闪光器。
由时基电路为核心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充放电回路元件数值,使其振荡周期与通断时间满足闪光器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在于加入了取样电阻与充电控制器。使本闪光器得以采用时基电路块构成完全满足部颁标准的闪光器。这是有别于其它闪光器的特殊处。本电路设计为当转向开关接通时,受控多谐振荡器输出高电位,继电器部得电,处于吸合状态,触点部将灯电路接通,转向灯亮。灯电流1流过取样电阻R1,产生取样电压VR1。当电流I为正常负载电流(2只转向灯)时,VR1>0.6伏时,此电压通过限流电阻R2使晶体管Q导通,将可控多谐振荡器的充电回路电阻R4与“+”电源接通。“+”电源接通R4、R5向电容C充电,C的电压随时间上升,当达到三分之二电源电压时,电路翻转,IC输出为低电位,继电器P断电,触点P断开,灯回路被切断,灯灭。灯回路电流为零。因而取样电压为VR1=0晶体管Q截止。充电回路断开,电容C通过电阻R5放电。当C的电压下降到三分之一电源电压时,电路再一次翻转,IC输出为高电位,继电器P得电吸合,触点P接通,灯电路接通,灯亮。随后,便又重复上述过程,转向灯便一亮一亮发出闪光。
当两只转向灯有一只损坏时,灯电流1只有正常负载电流的一半,则在R1上产生的取样电压VR1<0.4伏。小于晶体管Q的基射结导通电压,Q截止,充电回路断开。电容C放电后,不在被充电,IC保持输出高电位,继电器P得电保持吸合状态,转向灯常亮表示告警。
当警告开关接通,四只转向灯同时闪亮,灯电流1是正常负载电流的二倍,则在R1上产生的电压VR1>0.6伏,与正常工作状态一样,振荡器保持振荡状态。四只转向灯同时发出闪光,表示告警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24伏电子闪光器是在12伏闪光器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降压电路,其余相同。降压电路由电阻R6和R7组成(见图2)。
在此电路中,R7为电流平衡电阻,其阻值与继电器P的线圈直流阻值相同。其目的是当IC的输出端为低电平时,与流过线圈中同样大的小电流流过电阻R6,以使闪光器工作状态不同时的总电流恒定,进而使降压电阻R7两端的压降稳定,保证闪光器在24伏下能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锦州市汽车电器厂,未经辽宁省锦州市汽车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63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