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陶瓷中耳通气管无效
| 申请号: | 91205923.0 | 申请日: | 1991-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84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侯秋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秋来 |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452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中耳 通气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治疗因咽鼓管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中耳疾病时,植于鼓膜上的一种新型的陶瓷中耳通气管,尤其是能代替人体咽鼓管功能以恢复中耳的正常气压,易植入和取出不易脱出,能提高听力的陶瓷人工通气管。
目前,公知的中耳通气管的构造均为管状或中间为管状两端为园形、锥形和三角缺口形。管状型虽植入容易,但极易因脱管和并发感染而失败,园形、锥形或者三角形缺口形均因鼓膜切口为纵形小切口其因上述中耳通气管轴向不符,故常致使植入困难,强行植入又极易将通气管堕入鼓室,植入后由于其为园形,锥形或三角缺口形,故嵌入较少极易使其脱出而使治疗失败,由于嵌入部分为园形、锥形或三角缺口形,因而拔管时发生困难,强行拔管极易将鼓膜撕破而人为地造成较大的听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陶瓷中耳通气管,它不仅能代替人体咽鼓管功能以恢复中耳正常气压而提高听力,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听力障碍,而且植入容易,不易脱出,拔管容易且安全而无排异反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上端为园形,中间为空芯柱状形,下端为一梭形,其梭形的中间部分与中间空芯柱状形的外径相一致,在园形上端的边缘有突起的持柄与梭形的尖端上、下方位相一致,园形上端的直径较梭形下端的长度大,当植入时,用显微钳挟持上端园形边缘的持柄将陶瓷中耳通气管梭形部分顺纵形切开的鼓膜切口送入鼓室内,然后将持柄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这时梭形的下端便横跨于切口部,牢固地嵌顿在鼓膜上,需取出时再顺时旋转90°即可以从原切口安全取出。为满足临床上不同年龄病人的需要,将上述构造的陶瓷中耳通气管做成大小不同的三种规格,从而满足了临床需要。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可以在临床使用中,达到操作方便、安全,不易脱管,恢复中耳气压提高听力的目的,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正视图。
图2,是侧视图。
图3,是俯视图。
图4,中耳通气管立体图。
图中:1、持柄;2、园形上端;3、中间空芯园柱状;4、中间空芯柱状的外层;5、梭形状下端。
图1、图2实施例中园形上端(2)和梭形状下端(5)分别联连在中间空芯柱状外层(4)的上端和下端,园形上端(2)和梭状形下端(5)的中央有一孔状结构与中间空芯柱状(3)的空芯直径相一致,园形上端的直径较梭形下端的长度大。
图3中持柄(1)位于园形上端(2)的边缘与梭形状下端(5)的梭形尖端上、下方位相一致,植入时挟持炳(1)将梭形状下端(5)放入鼓膜上的纵形切口植入鼓室,然后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使梭形状下端横跨在切口上,从而使其牢固嵌顿不易脱出,其中间空芯柱状的内口开口于鼓室内,另一端开口于园形上端(2)的中央,嵌顿于鼓膜的表面,这样就可以使外界空气的正压与中耳内空气的负压通过陶瓷中耳通气管进行交流,达到了代替人工咽鼓管的功能提高听力的作用,易操作又安全又不易脱管。
根据不同年龄病人的需要按比例将上述构造的通气管做成大、中、小三种不同大小的型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秋来,未经侯秋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59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