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部诱导型旋流送风口无效
| 申请号: | 91203761.X | 申请日: | 1991-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57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马仁民;刘志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
| 主分类号: | F24F13/062 | 分类号: | F24F13/062 |
| 代理公司: | 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宁芝华 |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 诱导 型旋流 送风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
从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关于旋转射流喷嘴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主要用于工业,如煤气燃烧等。七十年代有了旋转射流送风口的研究与应用。(注:a.旋流送风口《暖通空调》1978.2期译德国文章;b.气流阻力较小的旋流风口《暖通空调》1978.4期译苏联文章)但这些旋流风口,只是使送出气流旋转扩散而无内部诱导功能。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内滕和夫等人研究过诱导型旋流风口,如附图1所示,该风口由外筒1和内筒2组成,两根斜管3沿切线方向对称地斜联于外筒顶部,一次风4由斜管3进入外筒绕内筒旋转,被吸入的二次风5由内筒2进入,然后随一次风旋转喷出,形成旋转射流6,该风口的突出缺点是:射流断面轴对称性不好,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送风效果。同时,外形不美观,一次进风管与主送风道的联接很不方便。不利于工程应用,究其原因是由于切向进入一次风所致。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研制了新的诱导旋流风口,使一次风由轴向进入,并且能够变成绕轴向旋转,而形成旋转气流,借助旋转气流产生的负压,将送风口外部空气吸引到内筒,成为二次进风。一次风与二次风汇合后,一起旋转,由风口的出风端旋转喷出。由于一、二次风混合后,温度有所提高,这样,吹到人身的空气温度与室温差别很小,使人体舒适,不易造成风感。该诱导型旋转射流断面轴对称性好,且外形美观大方,一次进风管与主送风道联接也方便,便于工程应用。
以下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剖面图,附图2-b是纵剖面图,附图3是透视示意图。送风口的基体是由外筒1和内筒2构成的,在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上,用若干个小隔板3将其分割成若干个与轴向倾斜的条形通道4,小隔板3与内外筒壁之间夹紧、密封。每隔一个条形通道,就在其内外筒壁上同时开条形口,然后用小隔板将内外筒壁上的两个条形口连通起来,组成条形洞口5,条形通道4与条形洞口5间隔排列。最后,在内筒2顶端(进风端),用一锥形帽6罩住内筒,且密封,使得一次风9不能进入内筒,这样,当一次风由轴向进入后,只能沿着条形通道4前进,而不能进入内筒2和条形洞口5。一次风经过条形通道4后,由于旋转前进,因而产生负压,在此负压作用下,诱导送风口外部的空气,经过条形洞口5被吸入内筒,成为二次风10,一次风与二次风在风口出风前汇合后一起旋转,由风口的出风端8喷出,形成旋转射流11。
由于温度低的一次风与温度高的二次风混合的结果,提高了送风温度,因而减小了送风温差,同时,该射流的旋转扩散作用仍然强烈,又进一步使气流速度衰减,温度衰减,因此,该风口极适合于局部空调靠近人身的近距离送风。
该风口诱导二次气流的作用,可以省去一般空调系统的二次回风装置,简化风道系统,节省材料,节省能耗,这种功能一般风口,包括非诱导的旋流风口都是不具备的。
为保证送出的气流旋转、诱导,条形通道与条形 洞口的形状最好选用矩形,锥形帽的锥角可在30°~75°之间,外筒高度大于外筒直径。可将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分割成六个条形通道与六个条形洞口,并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除适于局部空调送风外,可广泛用于各种通风与空调系统,例如会议厅、餐厅、车间的全室空调送风以及小房间。可以置于天花板,侧墙等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未经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37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