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脚踏式三腔高压打气筒无效
| 申请号: | 91203237.5 | 申请日: | 1991-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0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凌国基;许汝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国基;许汝坚 |
| 主分类号: | F04B9/14 | 分类号: | F04B9/14 |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永忠 |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脚踏 式三腔 高压 打气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打气筒,特别是一种脚踏式的单管三腔高压打气筒。
现有的人力打气筒品种较多,主要可分为手压式和脚踏式两种。脚踏式的比较省力,但对于不带贮气室的脚踏式打气筒,其充气输出压力小。带贮气室的脚踏式打气筒,虽然充气输出压力较大,但对于象摩托车、汽车的轮胎充气,由于其轮胎容腔大,所需充气压力高,因而,使用起来会显得较为吃力,甚至难以达到轮胎充气压力要求,这样,就影响了打气筒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改进了的脚踏式单管三腔高压打气筒,它具有充气压力高、省力、使用范围广的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脚踏式三腔高压打气筒,包括支承底架、摇臂、复位弹簧、筒体、后盖、活塞、活塞杆、输气橡胶软管,活塞杆后端与支承底架后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摇臂下端与支承底架前部通过支承前轴活动连接,支承前轴上装有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位于筒体后部的充气腔前面有一个中压气腔,中压气腔前面还有一个由隔片、高压筒构成的高压气腔,中压气腔与高压气腔之间的隔片上装有一个单向阀。充气腔与中压气腔之间的隔板内竖向装有一个回程吸气单向阀,回程吸气单向阀通过通道与充气腔连通。充气腔与中压气腔由单向阀相连通,该单向阀横向装在隔板内。隔板横截面中央装有一根活动的支点中轴,该支点中轴两端穿入并固定支承在摇臂中下部。活塞杆后端与支承底架后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
高压气腔前端部装有输气橡胶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脚踏摇臂使之下压时,活塞杆带动活塞向前运动压缩充气腔内的空气,在复位弹簧作用下,摇臂复位,此时,外间空气经回程吸气单向阀进入充气腔内。在人脚作用下,摇臂不断进行“压下”——“复位”的运动,这时,充气腔内压缩空气通过隔板内的单向阀进入中压气腔。当中压气腔的气压达到一定压力时,又通过装在高压气腔隔片上的单向阀进入高压气腔,高压空气通过橡胶软管不断充入轮胎内,直至充足为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单管三腔结构,在充气腔后部设有回程吸气单向阀,故输出的气压比现有的带贮气室的打气筒要高,因而具有结构紧凑、输出气压高、充气快捷、打气省力、应用范围广的优点。适合于各种自行车、摩托车、小型汽车轮胎充气之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摇臂复位状态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摇臂压下固定状态主视图。
通过下面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参见图1所示,将筒体(12)、隔板(25)整体做成。在隔板(25)上部横向装入单向阀(8)。在隔板(25)下部竖向装入回程吸气单向阀(27),先装入压簧(26),然后装入钢球(29),再螺纹旋入带有中央通孔的碗形螺塞(28),即成为一个回程吸气单向阀(27),通道(11)将安装压簧(26)的内孔与充气腔(13)相连通。高压气腔(3)的隔片(5)上装有一个单向阀(4),它由钢球(23)、弹簧(22)、带中央通孔的螺栓(21)组成。将装配有单向阀(4)的高压气腔(3)的隔片(5)装入筒体(12)前端部,并在隔片(5)前、后垫上密封橡胶环(6),然后将高压筒(2)螺纹旋紧在筒体(12)前端部,即形成中压气腔(7)和高压气腔(3)。高压筒(2)前端部装有橡胶软管(1)。套有O形橡胶密封圈(15)的活塞(14)以销轴(16)与活塞杆(18)固接。后盖(17)端面有小孔,并在与活塞杆(18)配合孔中装有轴套。活塞(14)与筒体(12)后部即形成充气腔(13)。活塞杆(18)后端用螺纹与转轴(20)固接,转轴(20)与支承底架(19)铰接。在隔板(25)横截面中央穿入支点中轴(24),与筒体(12)活动连接,其轴心亦处在筒体(12)中心线上。支点中轴(24)两端固定在摇臂(9)中下部。摇臂(9)上部固装有一块呈横栅状的脚踏板(10)。摇臂(9)下端部与支承前轴(31)铰接,支承前轴(31)与支承底架(19)前部固接。支承前轴(31)套入复位弹簧(30),其一端固定在摇臂(9)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承底架(19)前部。支承底架(19)后部紧固有一挂勾(32),当打气筒不工作时,压下摇臂(9),用挂勾(32)将其勾住,参见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国基;许汝坚,未经凌国基;许汝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32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卡夹式电缆交接装置
- 下一篇:节电恒温电子饭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