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91202816.5 | 申请日: | 1991-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260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7-29 |
发明(设计)人: | 侯虞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虞镛 |
主分类号: | B63C9/08 | 分类号: | B63C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救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防护器具领域,是为了挽救游泳中的不幸者和不慎落水者而设计的。适用于游泳者、水路旅游者、水上、水下以及近水作业者随身系缚的一种水下救生器。
现在一般的水用救生器都具有一个足够大的固定不变的体积,而将这样大体积的救生器系缚于身上,既不便于工作也是碍于游泳等活动。因此不能作为从事这些活动的人的安全防护器具,这直接削弱了其救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这种弊病而设计的一种轻型高效的水下救生器。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体积可变的救生器,由气囊、发气充气部分和操纵系统部分所组成。具备可控的自行发气和充气的功能,在未充气前体积较小,系缚于身上一般不妨碍正常游泳和工作等活动,而一旦溺水急用时,只要一拉横贯胸前的控制带,体积便可迅速膨胀到13立升,将遇险者托浮于水面,起到救生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结构请参见附图详加说明。
图1是水下救生器的气囊,发气充气部分和操纵系统部分剖视图
图2是水下救生器充气时的视图
图3是水下救生器的发气充气部分即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水下救生器尚未充气前的视图
水下救生器由气囊、发气充气部分和操纵系统部分所组成。水下救生器的气囊13呈马蹄形形状,分内外两层,内层17是塑料气囊,外层16是由反光尼龙布制成的布套,用以保护塑料气囊构成的内层17。外层16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条弹性带,以紧缩充气前气囊13的体积。内层17和外层16形成内外胎的形式。
发气充气部分是由发气部分、供热结构和阀门系统所构成。发气物3是一种碳氟化合物F12,放在发气物容器4中组成发气部分。食盐水1用包装物包起来放在生石灰2中部共同组成供热结构。阀门系统是由顶杆式控制阀支承板5、封头6、顶杆7、和调节螺钉11所组成。横贯在胸前的控制带8、气囊上的接头9、以及控制绳10和另一控制绳12一起组成操纵系统部分。一旦必要时系缚者手拉胸前的控制带8带动左右两个接头9,再通过控制绳10使顶杆7从调节螺钉11的端面上滑脱,使封头6失去支承而被发气物容器4中的发气物3所冲开,发气物3便全部从孔中喷出。与此同时控制绳12因与控制绳10相联接也被拉动,从而将食盐水1的包装物撕裂,使食盐水外溢与周围的生石灰2相混合而起作用而生热。其反应式如下:
生成的热促使发气物容器4中的发气物3快速喷出充满气囊,这就是发气充气的全过程。
供热结构中采用食盐水1是为了降低其冰点。控制带8的两头分别结于两个接头9上。因此控制带动作后可能同时开启左右两个顶杆式控制阀或者仅开启其中的一个阀,不论开启一个或两个阀都可以达到正常充气的目的1这里设置了两个,完全是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使紧急时启动更为可靠。
顶杆式控制阀支承板5的另一侧结构是为灌输发气物及放出空气而设置的。
顶杆式控制阀的受控接触点(即顶杆7与调节螺钉11的接触点)具有0.2-0.5毫米的超前量,以确保启动灵敏可靠。
本实用新型在发气以后可作一般救生圈使用,也可经过重新冲灌修复,使之恢复原功能,达到多次使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用一般的充气塑料救生圈改制而成:将救生圈剪除一段,形成马蹄形,装入专用的发气充气结构和操纵系统结构,封口后再装尼龙布套即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虞镛,未经侯虞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28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式煤气表
- 下一篇:固定敷设用方便安装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