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民高效节煤采暖器无效
| 申请号: | 91200853.9 | 申请日: | 1991-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94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23 |
| 发明(设计)人: | 马占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市凯旋锅炉厂 |
| 主分类号: | F24B7/00 | 分类号: | F24B7/00 |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符继超 |
| 地址: | 4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民 高效 节煤 采暖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民用便民高效节煤采暖器。
目前,我国多数市民家里寒季采暖,使用普遍的是采暖炉,从使用的情况来看,不论哪种类型的采暖炉,共同存在这么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受热面积不均,多为内壁单面受热;第二:多数情况下用于采暖,若要用于采暖——做饭,能源消耗过大;第三:采暖炉大多只能在寒季使用,暖季无法使用,这是由于结构限制,不能实现做饭单一功能,所以采暖炉利用率不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设计制造一种民用便民高效节煤采暖器,使之既能用于采暖、又能用于做饭,或者是将两种用途合在一起使用,既节省了能源,又使内、外面壁受热均匀、拆装方便的新型采暖器。
采暖器的工作原理见图1,图中:(1)-调火板、(2)-面板、(3)-外壳、(4)-水箱、(5)-燃池盖、(6)-炉体、(7)-炉套、(8)-燃烧池、(9)-旋转吸热片、(10)-闷盖、(11)-进火道、(12)-出火道。采暖器埋置于火炉炉体之中,也可放置在火炉之上,与炉套衔接,炉火在燃烧池内燃烧后进入进火道,经吸热片和水箱四壁及燃池盖上的出火道,形成一个自循环加速的热传导集热系统,利用外接管道,暖气包释放热量,以达到采暖目的。
采暖器的主要结构见图2,其中4a为水箱进水口,4b为出水口,(13)-盖板。这是本实用新型所例举的一种实施例。外壳的横截面呈角钢形,底面空圆直径与炉套相匹配,上面直径随炉套大小选用的不同而不同,可按比例的增大或减小,同时还受到吸热片配置数量的多少以及吸热面积有关,也与水箱的大小选择有关。在外壳周边外壁上约1/4处,高约2/3处开设有一插接口,以便方便的拆装由吸热片及水箱铸成一体的内壳。内壳的设计很有独到之处,水箱绕小于外壳内径旋转一周置于中间,上、下两端面铸接有两组对称设置且向一定方向倾斜的旋转吸热片,也就是说上组的吸热片与下组的吸热片是数量相等对称设置,同组的吸热片旋向一致,但组与组之间的旋向则刚好相反;所有吸热片的内侧面都环绕水箱一周,但内径大于水箱的内径,以便放置燃池盖。而外侧面直径则小于外壳的内径。内壳置于外壳之中,很自然的形成了旋向不同的进火道和出火道,燃池盖下空间形成了燃烧池。炉火在燃烧池内聚燃,首先进入进火道得到旋转加速,穿过水箱和外壳间的空隙,进入旋向相反的出火道,在燃池盖上聚燃,形成了一个集热自动循环系统,使得水箱四壁得到均匀加热,提高了热效利用率。外壳上加盖有面板,调火盖及闷盖,调火盖中心部位开设有调火孔,以便余火散发出去,调解炉火的大小以及防止闷火。为满足吸热片--水箱的铸造工艺性,在水箱的出、入水处铸有联接平面,通过螺栓压接盖板;为使水箱内循环水加热均匀,流畅,水箱的出、入水口处被铸造封闭,形成进水口,出水口。盖板上可以外接水管、暖气包,起到采暖目的。
图3是采暖——做饭一体化时的简图,这时只需去掉调火盖、燃池盖,套装上拨火筒(14)即可。拨火筒是一个圆筒,高度与水箱到面板的高度相同,直径与水箱的内径匹配。
图4是暖季做饭时,采暖器埋置于炉体内使用情况简图,这时只留下外壳,别的全部拆去即可使用。如果采暖器是置于火炉之上,夏季使用可临时拆去。
通过以上充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采暖器上火块,热效率高,节约能源;
2、封火时间长,封后仍可采暖;
3、由于是铸铁或铸钢件一次成型制成,所以是同等采暖面积采暖炉价格的60-70%,而且不易腐蚀和热变形,比用钢板焊接而成的使用寿命要提高十倍以上;
4、采暖器体积小,拆装方便,能实现多种功能,暖季使用可提高使用效率,占用地方少。
5、可与各种规格类型的火炉配套使用,适用面广,经济实惠。
6、经实用测量,一间16m2的房间,与10片暖气片配用,1小时后,房间温度达到20℃以上,暖气片温度达到75°-85℃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暖器,不局限以上所讲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市凯旋锅炉厂,未经洛阳市凯旋锅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08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