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15-十六烷二酮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9897.6 | 申请日: | 199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17C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24 |
发明(设计)人: | 焦克芳;陈望忠;李新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49/12 | 分类号: | C07C49/12;C07C45/45 |
代理公司: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梁起山,孙民兴 |
地址: | 1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5 十六 烷二酮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一种合成麝香酮的关键中间体-2,15-十六烷二酮(2,15-Hexadecanedione)的方法。麝香酮为名贵中药-麝香的主要成分,又是高级香料的重要底香成分。由于野生动物麝的减少及人们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市场供不应求。鉴于麝香酮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几十年来激励着人们研究、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合成方法,尽管合成麝香酮的方法有一、二十种,但是具有工业价值的方法至今报道甚少,合成麝香酮的主要难题之一是关键中间体难得,合成步骤过长、产率较低,其次是环合反应需要在高度稀薄溶液中进行、总产率更低,2,15-十六烷二酮是合成麝香酮的关键中间体,较早的2,15-十六烷二酮合成是Stoll(1951)法,将1,10-二溴癸烷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以醇钠为催化剂,经过比较复杂的操作,消耗大量的原料,产率仅为30.7%;1953年РОДИОКОВetal,研究了Stoll法制备2,15-十六烷二酮的副反应产物及水解一步的反应条件,但是没有解决Stoll合成路线产率低的根本问题,此后未见有关Stoll合成路线制备2,15-十六烷二酮的文献报道,80年代前后,日本人Tsuij等曾研究以丁二烯为原料,经十几步反应制备2,15-十六烷二酮,总产率当然不高;1988年,王永铿等也以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与环氧乙烷作用,经四步合成2,15-十六烷二酮,总产率不到2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究一种合成2,15-十六烷二酮简便可行且产率高的技术方法,在完成本发明过程中,应用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各种副产物生成的原因,其中过量的醇钠可能会使
可能会使卤代烃更加容易离子化,增加电荷控制的副产物生成(反应式一);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优化反应条件(见表1及回归方程),采用1,10-二溴癸烷与乙酰乙酸乙酯的摩尔比为1∶3-1∶10,1,10-二溴癸烷与醇钠的摩尔比为1∶2-1∶2.5,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获得较高产率(75%以上)的2,15-十六烷二酮;为了使反应更加安全可靠,改用相转移催化法,以无水碳酸钾代替醇钠,获得了较高产率(70%以上)的2,15-十六烷二酮;为了适用于大量的工业化生产,简化了操作,不经分离中间体,直接水解和重结晶即可得到最终产品-2,15-十六烷二酮,优化反应条件的实验数据见表1。
根据表1数据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1):
Y=3.67X1+181.5X2-21.5
n=10,r=0.963,F(8,2)=45.0;P<0.01(1)
(表1见文后)
根据回归方程(1)所设计的一组实验,实际产率达79%(计算值为76%)。所得产品经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确证结构无误。
MS/FD:M+=254,M++1=255;IR(KBr);νC=cm-1,1710,1720,1HNMR(CDCl2):δ1.2-1.4(m,16H,-(CH2)2-),1.40-1.65(m,4H,2×CH2-CH2-COCH2),2.13(s,6H,2×0=CCH2),2.39-2.42(t,4H,J=3Hz,2×CH2COCH2)。本发明与当前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原料用量少、成本低,乙酰乙酸乙酯和醇钠的用量分为文献用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2.采用相转移催化法,用普通碱代替醇钠,使反应更加安全可靠,利于批量生产。
3.产率高,由文献方法的31%提高到70%以上。
4.操作简便。
施实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98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