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气两用燃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1108037.6 | 申请日: | 1991-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46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05 |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波;郑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文彬;胡海波 |
| 主分类号: | F24C1/04 | 分类号: | F24C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体育***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两用 燃烧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既能烧可汽化的液体燃料,又能烧气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把石油气钢瓶改作家用液体燃料的贮存器和向炉具供应燃料的器具,具有适应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安全可靠,一瓶多用等优点。一般是在钢瓶角阀的下端接一根液下管,在瓶内充进一定压力的空气,使液体输进炉具燃烧。配套的炉具在燃烧器上装有管式汽化器,利用燃烧器发出的热能加热汽化器,使液体燃料汽化后再进入燃烧器燃烧。但在点燃炉具后,将汽化器加热到需要的温度,要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就是通常说的预热汽化器的预热燃烧过程。目前,预热燃烧方式很多:有液体直接燃烧、加压喷射雾化燃烧、增氧强化燃烧、搅拌挥发燃烧、附加袖珍气罐辅助燃烧、电热元件燃烧等多种形式。这些方式使燃烧装置复杂化,增加了改装成本和不安全因素,操作也不方便。其中大部分预热烧的效果不理想,使用者点燃炉灶后,必须等到预热过程结束,才能使用。此外,这些方式大多难以实现电子点火。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气两用燃烧装置,不但能分别使用液、气两类不同的燃烧,而且其外形,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与现有家用石油气燃烧装置相同。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现有家用石油气钢瓶角阀的进口处,接一个容积式气液转换阀,并使该阀与角阀联动。容积式气液转换阀的下部是一根有一定容积的容积管。在钢瓶中装进液体燃料后,加进添加剂或充进一定量可燃气体,使瓶上部空间存在一部份可燃气体,并保持一定压力。当角阀关闭时,联动装置使容积式气液转换阀打开,瓶内可燃气体进入容积管内。当角阀打开时,容积式气液转换阀关闭,容积管内气体与瓶内气体通道关闭。瓶内液体在压力作用下,从容积管底部进入管内,压迫容积管内的可燃气体输出瓶外进入炉具,炉具的电子打火阀点燃可燃气体,预热汽化器。当可燃气体烧完后,汽化器已预热到液体燃料的汽化温度以上,接着输入汽化器的液体燃被汽化成可燃气体,进入燃烧器燃烧。
本发明与现有各种燃烧装置相比,有如下优点:
1 一套装置既可使用液体燃料,又可使用气体燃料。
2 该装置使用液体燃料时,利用可燃气体进行电子点火和预热燃烧,效果好,从预热燃烧,转换为正常燃烧,由容积式气液转换阀自动完成,使用者只要一点着炉具即可使用。
3 该装置使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时,可以把瓶内的液化石油气和残液全部烧完。
4 该装置仅在现有钢瓶、炉具上附加两个部件,结构简单。一方面保证了钢瓶、角阀、调压器、炉具等重要部件的完整性,因而也保证了它们原有的性能指标和安全指标。另一方面,该装置的外形、使用方法与现有液化石油气燃烧装置相同,用户使用方便。此外,改装或生产容易,成本低。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1,图2、图3绘出。
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液、气两用燃烧装置中的钢瓶及容积式气液转换阀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液、气两用燃烧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汽化器、燃烧器及扩散管的A向视图。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该装置包括一个液化气钢瓶(6),瓶出口处有一个角阀(9),角阀进口处用螺纹连接一个容积式气液转换阀(10),(图中角阀呈关闭状,容积式气液转换阀呈开启状),在角阀(9)与容积式气液转换阀(10)之间,有一联动杆(11),联动杆(11)下端向下顶一个住钢珠(12),有一个弹簧(13),向上顶住钢珠(12),容积式气液转换阀(10)的下部是一根预先计算好,有一定容积的容积管(7),容积管(7)上部呈螺旋状,下部伸到钢瓶底部,并装有滤网。角阀(9)的出口接一个调压器(8),一根输出管(5)。在一台电子打火炉|图1、图3只画出了一个红外线燃器(2)和一个电子点火阀(3)|的燃烧器(2)上方装有一个用耐热金属管制成的环状汽化器(1),汽化器后端接一个扩散管(4),扩散管(4)的内径是汽化器管内径的若干倍。扩散管后接电子点火阀(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文彬;胡海波,未经郑文彬;胡海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80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