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饱和聚酯型无溶剂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7412.0 | 申请日: | 199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37A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秋;吴缀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J3/24 | 分类号: | C08J3/24;C09K13/00;H01B3/42 |
代理公司: | 华东化工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盛志范,罗大忱 |
地址: | 2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饱和 聚酯 溶剂 绝缘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无溶剂浸渍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制备耐高温不饱和聚酯型无溶剂浸渍漆均采用亚胺或改性的酰亚胺作原料,如波兰专利PL146,254,民主德国专利DD214,856所公开的。但它们都存在固化温度高(大于160℃),固化时间长(大于10小时),贮存稳定性差,贮存期短等缺点。这给产品的保存、运输和加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稳定性好,贮存期长,固化时间短,固化温度低的耐高温的不饱和聚酯型无溶剂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构思是这样的,制备一种耐高温的不饱和的“二甲苯-二苯醚类聚酯,它具有如一些特性:
(1)在室温下是稳定的,从而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饱和聚酯在室温下的不稳定性,其官能团易发生交联,影响其保存性的缺点。
(2)在较高温度下,如80-13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交联固化特性,使固化时间大大缩短,固化温度亦较现有技术为低。
(3)固化后的绝缘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特性,可在180℃的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
本发明亦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制备二甲苯二苯醚类不饱和聚酯,然后将二甲苯二苯醚类不饱和聚酯与活性固化单体、交联改性剂、引发剂、固化促进剂以及阻聚剂等物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配制成本发明所说的不饱和聚酯型无溶剂绝缘材料。
其中:
1、所说的二甲苯二苯醚不饱和聚酯,可按下述方法制备:
以二甲苯甲醛树酯、甲氧基二苯醚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酐(或酸)和多元醇为原料,加入交联剂和分子量调节剂,置于聚合反应釜中,在隋性气体的保护下,进行搅拌加热反应,直至物系的反应温度达到190-220℃,酸值下降至40以下为止(酸值在40-5之间),即可制得二甲苯二苯醚类不饱和聚酯。
其中:(1)二甲苯甲醛树酯,可以用市售产品,亦可以按常用的方法合成,如将二甲苯与甲醛在无机酸(硫酸或盐酸)催化剂的作用下,搅拌加热反应而成。
(2)甲氧基二苯醚及其衍生物可以用市售产品,亦可以按常用的方法合成,如将由二苯醚在无机酸(硫酸或盐酸)催化剂作用下与甲醛搅拌加热反应而成。
(3)所说的有机酸酐(或酸)可以为顺丁烯二酐、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苯酐、己二酸,或它们的混合物。
(4)所说的多元醇可以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一缩乙二醇,或它们的混合物。
(5)所说的交联剂为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
(6)所说的分子量调节剂可以为苯甲醇、苯酚、苯甲酸,或它们的混合物。
(7)所说的酸值可按常规的方法测定,即用KOH标准溶液滴定每克物料所需的KOH毫克数。
2、所说的活性固化单体可以为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或它们的混合物。
3、所说的引发剂可以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酯,或它们的混化物。
4、所说的固化促进剂可以为有机酸,如对甲苯磺酸、甲酸、乙酸、苯磺酸、萘磺酸,也可以为有机金属盐,如辛酸锌、环烷酸铅、乙酰丙酮铬,或它们的混合物。
5、所说的交联改性剂为酯化环氧苯乙烯。
6、所说的阻聚剂可以是对苯二酚、苯醌及其衍生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上述试剂除酯化环氧苯乙烯外均系市售商品。而酯化环氧苯乙烯可用常规的方法合成,如由顺丁烯二酸酐(或丙烯酸)与环氧树脂在苄基二甲胺催化用用下,搅拌加热反应,生成顺酐环氧酯(或丙烯酸环氧酯),然后再加入苯乙烯,而成酯化环氧苯乙烯(可作为固化时的交联改性刘)。
在制备二甲苯二苯醚不饱和聚酯时,各组分间有一个适宜的重量比范围:
二甲苯甲醛树脂:100-400
甲氧基二苯醚:0-200
有机酸酐(或酸):100-300
多元醇:60-300
交联剂:0-50
分子量调节剂:0-50
在制备不饱和聚酯型无溶剂绝缘材料时,其中活性固化单体的用量为总树脂量的25-50%(重量比),交联改性剂:酯化环氧苯乙烯的用量为0-20%(重量比),引发剂的用量为树脂总量的0.1-4%(重量比),固化促进剂的用量为树酯总量的0-4%(重量比),阻聚剂的用量为树酯总量的0.05-4%(重量比)。
(上述所说的树脂总量系指“聚酯量+活性固化单体量”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化工学院,未经华东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74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