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混凝土的混合供给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1105088.4 | 申请日: | 1991-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3C | 公开(公告)日: | 1996-01-24 |
| 发明(设计)人: | 冈本弘;河野贵昭;辻内俊幸;片山英德;园田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触煤;富士金索夫特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8C7/04 | 分类号: | B28C7/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混凝土 混合 供给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混凝土的混合供给装置。日本特许公开公报特开平1—110104号揭示了一种树脂混凝土的混合供给装置,图9表示该已有技术装置的整体概略图。该已有技术是先将树脂材料与骨料混练成树脂混凝土材料,再将该材料通过材料供给口51送进混合部52,从硬化剂供给喷嘴53注入硬化剂。已添加了硬化剂的树脂混凝土材料由设在旋转轴54外周的若干个细杆55搅拌混合并被推进臂管部件60内,再从吐出口56排出。
利用上述装置向离心成形装置中的管成形用模套供给材料时,臂管部件在上述模套的轴长方向进退,因此,臂管部件60按照所制造管体的长度设计即可。但是,在以分批方式进行成形的离心成形法中,材料的混合送给是断续地反复进行的。因此,在各批成形之间残存在臂管部件60内的树脂混凝土的固化仍在进行,清除这些残存料要化费时间,使生产效率降低。虽然可以考虑在臂管部件的靠前端位置处设置硬化剂供给口,但是由于硬化剂比起树脂混凝土材料,在数量上少得多,所以难以充分搅拌。
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树脂混凝土充分混合、生产性能高且便于清扫的树脂混凝土混合供给装置。本发明的第2个目的是尽可能地防止在离心成形开始时的旋转轴停顿。本发明的第3个目的是从离心成形开始时就提供由骨材和树脂按所定比例混合的树脂混凝土。
为达到上述第1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向以轴心为中心旋转的管成形用模套内供给树脂混凝土材料的装置,在该装置的壳体内,有在旋转轴外周面形成螺旋翼的骨料输送部和由旋转轴外围上的搅拌部件形成的搅拌混合部,骨料输送部和搅拌混合部是连设的,骨料输送部的旋转轴与搅拌混合部的旋转轴采用分别驱动,在上述壳体上,在骨料输送部和搅拌混合部交界处附近,有树脂材料供给口。另外,骨料输送部的旋转轴可以做成中空的,使搅拌混合部的旋转轴贯穿骨料输送部旋转轴的中空部分并突出于骨料输送部的前端。
为了达到上述第2个目的,本发明中,上述螺旋翼的前面部分的螺距比根部的螺距大。
为了达到上述第3个目的,本发明中,在骨料输送部旋转轴的驱动马达与该旋转轴之间设有一电磁离合器。
树脂混凝土以其所含有骨料的粒径不同与树脂砂浆有所区别,通常将含有粒径5毫米以上的粗骨料的称为树脂混凝土,含有粒径不满5毫米的细骨料的称为树脂砂浆。本发明装置不受到上述骨料粒径的限定,可以利用于树脂混凝土和树脂砂浆二者。
图1是本发明混合供给装置代表例的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混合供给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3是与本发明装置相接的树脂材料供给单元代表例的断面图。
图4是适用于本发明装置的离心成形制造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图4工作状态的I向视图。
图6是本发明混合供给装置台车代表例的部分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混合供给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概略图。
图8是本发明混合供给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9是已有技术中的树脂混凝土混合装置的概略图。
图1是本发明装置代表例的断面图。在圆筒状混合供给装置30的轴心处,配设相当于该混合供给装置30全长的旋转轴31,在该旋转轴31上,除去前面部分外,其余部分通过轴承和密封件环装着中空旋转轴33,该中空旋转轴33的外周面上有螺旋翼32,该中空旋转轴33与旋转轴31可以相互独立地旋转。靠中空旋转轴33的旋转向前方输送骨料。未环装中空旋转轴33的旋转轴31的前面部分,在其外周面上突设若干个作为搅拌部件的细杆34,各细杆34向外周方向呈螺旋状排列。并且,在该旋转轴31前面部分的外周面上,放射状地配设若干个平板构成的树脂混凝土排出翼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触煤;富士金索夫特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日本触煤;富士金索夫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50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推进中的兴波能吸收器
- 下一篇:1-甲基碳代青霉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