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射体防护罩无效
| 申请号: | 91104111.7 | 申请日: | 1991-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07A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01 |
| 发明(设计)人: | 史蒂文·C·米切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D19/00 | 分类号: | F01D19/00;B32B5/1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兆先,高桦 |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弹射 防护罩 | ||
本发明一般涉及弹射体防护罩,更准确地说是涉及种可用于,例如,燃气涡轮发动机上叶片包壳结构的弹射体防护罩,这种防护罩能吸收冲击能量和遏制造成旋转部件损伤的掷出弹射体。
燃气涡轮发动机包括旋转叶片,这种叶片如果断裂就成为从发动机上沿径向向外掷出的弹射体。叶片包壳结构可用作防护罩以遏制这种弹射体,从而减少对发动机以及对支承发动机的飞机的损伤。
常规的叶片包壳结构包括,例如,金属、浸渍树脂的玻璃纤维、碳纤维、防弹尼龙、玻璃纤维带、或者象凯夫拉尔(kevlar)那样的芳族聚酰胺纤维,或者为增加包壳结构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而设置在夹层中的其它防弹股线。
编织的防弹股线,特别是没有用树脂骨架的那种股线,具有一种熟知的缺点,即当股线受到弹射体撞击时,个别的股线会被推开,从而使弹射体更容易穿入编织的防弹织物中去。因此这种织物通常都具有许多层,以保证具有预定冲击能量的弹射体不致穿透防弹织物的所有叠层。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弹射体防护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一个新的改进的防弹织物的弹射体防护罩,这种防弹织物具有更强的防止防弹股线在受到弹射体撞击时被分开的抵抗力。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为燃气涡轮发动机提供一种叶片包壳结构,这种结构包括一种新的改进的弹射体防护罩。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为燃气涡轮发动机提供一种叶片包壳结构,这种结构的弹射体防护罩包括一种具有很高的吸收冲击能量能力的防弹织物。
根据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射体防护罩,该防护罩包括一块防弹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多根交叉编织的防弹股线和在织物受到弹射体撞击时使相邻股线产生剪切动作而使相邻股线相互靠近的装置。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这种弹射体防护罩被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叶片包壳结构,而防弹织物由辫形编织的防弹股线组成。
本发明的被认为是新颖的特征都列入权利要求书中并加以区分。下面将根据一个较佳的举例性质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连同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作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具有一个叶片包壳结构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部分截去的立体图,该叶片包壳结构包括有一个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弹射体防护罩。
图2是沿着图1中2-2截面截取的断面图,示出一个被一种类型叶片包壳结构所包绕的风扇组件,这种叶片包壳结构包括一个根据本发明的弹射体防护罩。
图3是图2所示的叶片包壳结构的放大断面图。
图4是沿着图3的4-4截面截取的断面示意图,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弹射体防护罩的多层防弹织物。
图5是一种现有技术编织防弹织物一部分。
图6是图5所示的现有技术编织防弹织物的放大图,示出当受到一个弹射体作用力F撞击时纤维散开的情况。
图7是沿着图3中7-7截面截取的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辫形编织防弹织物的平面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一部分辫形编织防弹织物的分解放大图以显示其中的细节。
图9是一个简单的三股线辫形编织的分解图。
图10是图7和8所示辫形编织防弹织物的示意图,示出几根斜对交叉的股线。
图11是图7和8所示辫形编织防弹织物的示意图,示出施加轴向拉伸力后的情况。
图12是图7和8所示辫形编织防弹织物的示意图,示出施加以周边切向拉伸力后的情况。
图1所示的是一种非常规的燃气涡轮发动机10,它包括一个具有根据本发明较佳和举例性质实施例的弹射体防护罩14的叶片包壳结构12。
参看图1和2,发动机10包括一个绕着一根纵向的轴向中心轴线18旋转的常规叶片组件16。叶片组件16包括一个转子轮盘20,轮盘上具有多个以常规方式固定在其上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叶片22。发动机10还包括一个用常规方式连接在一个环形内罩26上的常规吊舱24。内罩26以常规方式通过多个在周边间隔设置的吊架28和通过一个常规的肋推器风扇组件30来支承风扇组件16。一个常规的核心发动机32以常规的方式连接至风扇组件16以使风扇叶片22旋转而加速进气以便从发动机获得推力。一条常规的径向轴线34从轴向轴线18垂直地向外延伸,和一个周边方向36绕着一个圆延伸,该圆位于垂直于轴向轴线18的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41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