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或液体)二氧化碳萃取及精制小麦胚芽油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1103477.3 | 申请日: | 1991-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97C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镜澄;古振华;金波;陈列;黄赤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市南方面粉厂 |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C11B3/14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广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继兰 |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液体 二氧化碳 萃取 精制 小麦 胚芽 方法 | ||
本发明是利用超临界(或液体)二氧化碳进行小麦胚芽油的萃取及精制的方法。
小麦胚芽约占整个麦粒重量的2-3%,是生产精面粉过程中的副产品,含有8-12%的优质植物脂肪,其中包括大量的亚油酸等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每一百克胚芽油中约含300毫克的天然复合维生素E,是自然界中维生素E含量最高的食物。小麦胚芽中还含有约30%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是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食物。
从小麦胚芽中提取胚芽油通常是采用压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其中压榨法出油率较低,仅为5%左右,溶剂法较为先进,出油率可达8-10%,但也存在着溶剂残留及溶剂易燃等问题。用这两种方法生产小麦胚芽油还会破坏胚芽的品位而使之只能作为饲料,胚芽中丰富的蛋白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用这两种方法所得的小麦胚芽油还必须经过脱胶、脱色、脱酸、脱臭等精制步骤,才能得到商品化的小麦胚芽油,一般是采用化学法和分子蒸馏法进行精制。
用超临界(或液体)二氧化碳进行油脂的萃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处于不同的压力、温度状态的二氧化碳对有机物有较大的溶解度差来实现对有机物的分离,具有对难挥发性物质溶解度大,传质速率高,选择性易于调节,流程较简单,溶剂易回收,对人和环境无害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分离方法,1984年,美国的J.P.Friedrich等人研究了用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其他的含油物质,其中涉及到小麦胚芽油,油收率为7.0%,该油中含有8.9%的游离脂肪酸(1)。日本1984年发表了用超临界CO2萃取米糠油和小麦胚芽油的论文,该文是在20MPa,40℃下用CO2抽提小麦胚芽油4小时,所得油的得率,皂化值,碘值与己烷抽提的结果相同(2)。1985年,他们对超临界CO2抽提小麦胚芽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了温度压力,抽提时间等因素对出油量的影响(3)。该文指出用超临界CO2法得到的小麦胚芽油与用己烷油抽提相比,色泽较浅而含磷脂较少,因而可以省去脱色和脱胶的精制步骤。但上述诸文都没有解决小麦胚芽油因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而酸价较高并有特殊异味的问题。1985年日本专利昭60-58498(4)介绍了用超临界CO2(30-60℃,70-300公斤/厘米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方法,其中提出了用一个解析器将溶有小麦胚芽油的CO2放空解析并依次分别收集不同时间内析出的胚芽油而进行分离的方法,但大量的二氧化碳放空在经济上不可行,对环境也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另外该专利只是用超临界CO2而不包括使用液体CO2萃取。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个新的萃取,精制小麦胚芽油的方法,即用超临界(或液体)CO2萃取出小麦胚芽油后,在一系列排列的解析器中分步降低CO2的压力并调节降压后CO2的温度,使胚芽油中不同性质的组分分别在不同CO2压力与温度的解析器中析出。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胚芽油的萃取过程中同时进行分离,使生产胚芽油的工艺在因使用CO2流体萃取而省去了脱色、脱胶精制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去了脱酸、脱臭的精制步骤,即直接得到商品化的小麦胚芽油。
我们将CO2对有机物溶解性较强的状态称为“溶剂状态”,将CO2对有机物溶解性较差的状态称为“非溶剂状态”。这两种状态只表示CO2对某一有机物的溶解度差别,而没有表示绝对溶解性能的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市南方面粉厂,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市南方面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34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