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煤灰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1547.7 | 申请日: | 199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1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5-25 |
发明(设计)人: | 余长舜;张昌鸣;晋全茂;李小才;李绍京;杨福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地区环境监测站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山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承华,卫凌秋 |
地址: | 0316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 处理 工业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煤灰作吸附剂深度处理含酚、油、硫化物、氰化物等工业废水的方法。
化工厂、焦化厂的工业废水,通过生化处理后,其排放污水中尚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数量的酚、油、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它不能直接作为工业回用水;通常,进一步深度处理的方法,可采用活性炭或活化炭质吸附剂吸附法(“燃料与化工”5,23(1985))。均由于成本高,不易再生重复使用,所以不适宜工业上应用。
此外,发电厂的动力锅炉在燃烧过程中排出大量飞灰,若不治理,亦会造成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处理后的污水可再使用的、以废治废的粉煤灰深度处理污水的工业实施方法。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将生化处理后的污水,以粉煤灰为吸附剂,采用管道化的浆态床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固液分离后的水再经化学处理及机械过滤作为循环水的补充水予以利用,吸附后的粉煤灰用于烧制内燃砖。
本发明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图1 为焦化厂工业所用流程图
如图所示,100T/h含各种高含量污染物的焦化废水,经生化处理装置1处理后,到达净水池2,由泵3送入麻石除尘器4,生化处理后的污水与带粉煤灰的烟气接触,烟气中的粉煤灰被洗涤下来,在麻石除尘器4与冲渣池5之间的管道中,灰水呈浆态床互相充分混合接触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被粉煤灰吸附。麻石除尘器前后的污染物在污水中的浓度变化见表1。
表1 处理前mg/L 处理后mg/L(均) 平均去除率%
挥发酚 0.06-0.6 0.003 98.57
氰化物 0.9-1.9 0.09 94.04
硫化物 0.2-0.5 0.08 75.76
COD 300-600 142.28 68.87
BOD 7-10 3.92 58.35
色度 210-300 87.34 60.30
油 40-80 28.62 42.50
氨-氮 300-500 272.2 36.35
麻石除尘器4出来的灰水混合物到达冲渣池5,经灰浆泵6送入固液分离器8,与此同时由贮槽7加入一定量通用的水质稳定剂于分离器8,固液分离器下部分离出来的灰渣经渣场9送至内燃砖厂10进行制砖,其干粉量约2.47T/h,从固液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水,经焦渣过滤器11机械过滤后进入沉淀池12澄清,再进入清水池13,再经清水池13出来的水经清水泵14进入本厂循环水系统实现污水的循环回用。
清水泵14后污染物的浓度列于表2
表2
氰化物 0.08mg/L
硫化物 0.07mg/L
氨-氮 200mg/L
挥发酚 0.002mg/L
COD 100mg/L
油 5mg/L
BOD 3.5mg/L
色度 70(度)
PH 7-8
作为工厂循环水的补充水,经化学处理、分离、焦渣过滤后的清水,所含 阳离子、阴离子、浓度达到表3要求。
表3
二价钙离子 不大于 100mg/L
浊度 不大于 10mg/L
二价镁离子 不大于 60mg/L
氯离子 不大于 300mg/L
碱度 不大于 5mg/L
氟离子 不大于 30mg/L
硝酸根离子 不大于 60mg/L
二价铜离子 不大于 0.02mg/L
这种性质的清水最低值为60T/h,最高值达85T/h,可代替新鲜水作为该厂循环水的补充水。
吸附污染物的粉煤灰制成的内燃砖,其主要性能及放射性物质计量均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具体指标列于表4。
表4
极 抗 平均值 10.7 耐 吸水性(%) 27.1
限 压 最小值 8.5 抗冻 合格
强 久
度 抗 平均值 2.68 泛霜 /
(MPa) 折 最小值 1.59 性 石灰爆裂 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地区环境监测站,未经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地区环境监测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5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