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镀金工艺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1101449.7 | 申请日: | 1991-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712A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23 |
| 发明(设计)人: | 许耀生;陆毓芬;菜海燕;张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5D3/48 | 分类号: | C25D3/48;C25D3/58;C25D3/62;C25D5/10 |
| 代理公司: | 广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华 |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金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手表外观件和首饰等镀金工艺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对镀金饰物反映有两个意见:〈1〉使用寿命长的,价格太贵;〈2〉价格便宜的,使用寿命短,有的甚至几个月就掉色。另外国内对黄金使用政策上也限制了镀金用金的配给问题,严重影响了镀金工业的发展,所以一度使厂家采用真空镀氮化钛工艺代替镀金工艺,并可大批量生产,虽然对于低档手表和首饰来说,价格与使用寿命的矛盾暂时统一了,但氮化钛镀层极难做出纯金的色彩,大多数呈现出一种无活力的土黄色,对于高档表和高档饰物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中档表和饰物也不能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为解决市场对镀金手表外观件和首饰等需要量大而成本昂贵之间的矛盾,而提供一种特别的镀金工艺方法。本发明与常规镀金工艺相比,保持相同性能与寿命条件下,可节省黄金消耗量40~60%。
由于国内对于手表外观件和首饰镀金一直采用保守态度,全部用纯金或14K以上K金电镀,因而成本一直无法下降。在实际使用时不管含金多少,均无法回收,全部磨损失落在大气层中。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日本、美国、香港等地对于镀金表壳或首饰等先电镀一层青铜或黄铜层,然后再镀0.5微米或更薄的金层。这种做法在国外可行,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要求寿命长,要及时更新。而我们的国情远达不到这种水平,人们总希望一件物品能用上许多年。因此我们综合国内外情况,设计了一种特别的镀金工艺,即在表壳、首饰的光亮镍层上先镀一层含金量较低而抗腐蚀与耐磨性良好,色泽又很相似K金的硬质合金层作底层,继之又镀上耐磨性很好的23K主金层1μ,最后根据用户的喜爱镀上不同色泽的面金层。经全面性能测试〈见附件〉,已达到3μ镀金层各种性能要求。按QJ/AW 04.17-91标准测试,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既保持纯金电镀的色彩又可以大大降低黄金消耗,不致于影响饰物的使用寿命,本发明方法利用一种含金较低的特种硬质合金层〈类似淡粉红色的K金层〉,本身具有抗腐蚀与抗氧化性能,外面再镀一层耐磨硬质合金〈23K以上〉,表面根据用户需要可复盖14K、18K或24K色泽外表层,总金层合计厚度为1μ±20%,硬金层厚度≥5μ,样品经过全面测试,达到了3μ镀金层性能要求,决定要进行中试生产试验与积累镀液调整技术的资料。
本发明方法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本发明主要技术指标:
〈1〉外观:黄澄晶亮,无明显损伤,无色差;
〈2〉厚度:主金层1μ±20%,硬金层≥5μ;
〈3〉结合力测试:250℃1h后投入冰水,无脱皮无裂缝;
〈4〉耐腐蚀:a〉人工汗水:24小时无明显变化;
b〉孔隙率试验:24小时无明显变化;
〈5〉耐磨:橡胶轮φ68、74RPM、1.5Kg压力,通过120秒。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的:
镀液的主要成分组成:
Cu 15~25g/l
Sn 5~15g/l
Au 0~10g/l
Zn 0~5g/l
Pb 0~5g/l
光亮剂 5~20ml/l
润湿剂 5~10ml/l
CN-30~60g/l
Ph值 10~14
T° 35~55℃
Dk=2~3A/dm2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表达:
1.表壳特种镀金层由下列结构组成(见图2):
〈1〉基体 〈铜或不锈钢〉;
〈2〉亮镍层 3~10μ;
〈3〉第一层金 0.05~0.2μ;
〈4〉硬质金 5~15μ;
〈5〉第二层金 0.1~0.2μ;
〈6〉主金层 1μ±20% 含金99%的耐磨金;
〈7〉面金层 0.05μ 1N14、2N18、3N、24K等色泽;
2.硬金层组成:
Au 0~10%;
Cu 50~80%;
Zn 1~8%;
Pb 0~2%;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1.从硬质合金单独存放在空气中五个月来观察,表面仍保持光亮且色泽十分类似金层,说明硬质合金本身的确具有抗腐蚀性能,采用它作内层是合适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未经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4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颅脑CT立体定向系统
- 下一篇:疾病定位试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