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刹车状态的显示警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101097.1 | 申请日: | 199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27C | 公开(公告)日: | 1993-09-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世强 |
主分类号: | B60Q1/44 | 分类号: | B60Q1/44;B60Q1/26;G01P15/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维东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刹车 状态 显示 警告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刹车状态的显示警告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车辆刹车的缓急状态清楚地显示的警告装置。
以往显示刹车动作的方法,是利用车辆后部的刹车灯的亮熄来使后车驾驶人注意。它的动作方式是藉着简单的开关电路控制刹车灯,而且将开关连接于刹车踏板上。当刹车踏板不被踏压时,开关电路的开关便成通路而导通,使刹车灯通电发亮。当刹车踏板不被踏压时,开关电路的开关便成断路,使刹车灯熄灭不亮。但是无论刹车踏板的踏压是快或慢,只要踏压刹车踏板便会使刹车灯发亮,显然无法将刹车当时的缓急状态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后车驾驶人虽可藉前车刹车的显示,查觉前车是在刹车状态而有所防范,但前车缓慢减速或紧急刹车时欲无法被后车驾驶人立刻发觉,导致后车驾驶人无法立刻做出正确的反应动作,如此会影响行车安全;例如,前车紧急刹车,而后车驾驶人以为前车是缓慢减速时,便可能在后车驾驶人发觉判断有错时,已经来不及应变而发生追撞的意外事故,或者前车缓慢减速,而后车驾驶人以为前车是紧急刹车而跟着紧急刹车时,可能使此后车后方车辆发生追撞。在此情形下,车辆驾驶人除需注意前车的刹车灯信号外,还需注意前车的行车动态,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刹车反应动作,但是这样仍然会延缓反应的时间。而影响行车安全,特别是在夜间行车只能靠前车灯号判断时,更容易好生危险。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清楚地将车辆刹车状态显示的警告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视车辆减速状态而显示不同信号的警告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设计包括:一控制器,可藉刹车或减速时所产生不同程度的惯性力,而分别产生信号;一控制电路,可接收车辆刹车的信号及控制器所产生的信号;及一警告装置,可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而产生不同的警示信息;特征是在其中所述的控制器主要包括有一触发元件及多个不同位置的开关元件,藉车辆刹车或减速时所产生不同程度的惯性力,使触发元件产生不同的位移,而导通不同位置的开关元件,造成控制器分别产生对应的信号传送到控制电路,使设于车辆上的警告装置显示出不同的警示信息。
有关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及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现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其中附图分别为: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装设于车辆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调整器的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首先,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控制器1包含有一中空本体10,一可于本体10内部移动的触发元件12(如磁性圆柱),一可封盖本体10端面的上盖14,一可插接于上盖14内面的基座15,一可封闭本体10侧端的侧盖16,以及设于基座15上的多个开关元件17。开关元件17可为干簧开关(干簧继电器)或接触开关。本体10的两内壁分别设有相对应的槽道101,使触发元件12的两端可分别伸入槽道101中,因此使触发元件12可沿着槽道101移动。上盖14的内面凸出一斜面141。此斜面141上设有一斜向的嵌槽142,它的斜度与槽道101的斜度相同,使基座5可插接于嵌槽142中,因此,多个开关元件17可分别定位于上盖14内表面的不同位置。
请参阅图2,控制器1固定地设于车辆5的后行李箱适当处(当然也可固定地设于车辆5的其它适当处),但控制器1的导槽101(见图1)最好与车辆5的纵向车轴线平行,且斜向导槽101的最高点最好比较接近车辆5的前端。控制器1的附近适当处固定地设有一内部设有控制电路的壳体2,而控制器1藉导线20与壳体2内部的控制电路联通。刹车灯3以一导线30联通于壳体2内部的控制电路上。刹车灯3为本实施例的警告装置,而壳体2内部的控制电路利用一导线40连接于刹车踏板51下方适当处的触发开关S0。触发开关S0在刹车踏板51被踏压时成通路状态。相反地,当刹车踏板51不被踏压时为断路不导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世强,未经陈世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0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直流耐压自动测试器
- 下一篇:“电源上升”脉冲发生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