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无土栽培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1100578.1 申请日: 1991-02-02
公开(公告)号: CN1026748C 公开(公告)日: 1994-11-30
发明(设计)人: 林家庆 申请(专利权)人: 林家庆
主分类号: A01G31/00 分类号: A01G3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台湾省桃园县中场*** 国省代码: 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植物 无土栽培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无土栽培植物的方法,属于园艺和植物栽培的技术领域。

一般植物均栽种于土壤上,为了使植物获得充分的养料,因而适当地施肥、浇水,然而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生长条件是有限的,而且也是亘古以来不变的,因此土壤的土质对于植物之生长具有莫大之影响,种植方法及土质均沿用旧法,其效果均非理想。

当今国内外的无土栽培方法如:(1)水耕法:系利用水,再加上肥料以培养植物的方法。(2)砾耕法:系利用石粒置于水中,再加上肥料,用以培养植物的方法。(3)珍珠石、发泡石、蛭石无土栽培法:系利用珍珠石、发泡石、蛭石等石材,加上肥料用以栽培植物的方法培法。(4)(PETMOORS)腐蚀水草代替土壤培养植物的方法:是利用沼泽中的水草,经加工干燥,打碎后用以培育植物。

以上四种无土栽培法,无外乎都是在寻求摒弃自然土的缺点,以达到适合植物生产的较为有利条件,如透气性、保水性、吸取肥料的均匀性,及避免病原菌的侵袭等,但这些方法不是造价太高,缺乏实用性,就是容易腐蚀,难以达到完全代替自然土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植物无土栽培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上述的一些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利用人造纤维、石化纤维、植物纤维等各种纤维以及丝的废料或原料,将上述原料置于纤维切断器中,依次把纤维切断成长度为10毫米以下的长度,通常以0.5-5毫米最为适用,因为在这种长度的情况下,纤维就丧失互相撑制的能力,然后再把它制成粒状、条状或块状,就可以用作栽培植物的介质。

由于上述的切断和粉碎以后之纤维介质具有良好的间隙(VOID)作用,使长时间种植或多年连续使用仍具有良好之透气性,而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又与透气性有绝对的必要,利用这些特性,使植物不必再在土壤中种植,而可以在这种介质中促进植物快速茁壮地成长达到丰硕之成果。

实施例:

1、本发明于1988年1月15日作第一次试验,土地面积为4平方米,厚度10公分,纯纤维制品不含其它物质之培养基,使用有机肥料5公斤,一次混入使用,其成分为:

全氮    1.20%

有机磷    1.64%

有机物质    50.87%

酸性水溶性有机物质    7.18%

置换性钙    3.0%

置换性镁    0.4%

有效磷    0.64%

铁    1.66%

铜    142ppM

锰    546ppM

锌    3399ppM

有效性铬    1.2ppM

有效性钾    1.25ppM

硝酸态氮    952ppM

铵态氮    428ppM

施肥处理方法是使肥料与经过处理的纤维基料直接混合,最高比例达50%,混合的比例视种植的对象来决定,例如,种植木本科植物,必须减少或不予混合,只将肥料施于纤维基料之表面,以后就洒水使它慢慢往下渗入基料内就可以,在栽种第一次作物以后,或在经过多次使用以后,不必作任何清洗,脱酸等处理,但应补充施肥,以补充作物于吸收以后不足肥份,所施加的肥料均为有机物,并非化学肥料,所以经过多次使用并不影响其pH值约为6.8。经多次浇水后,于2月1日播种番茄种子120粒,播种深度为1公分,于2月中旬拔除过多过密之幼苗,只剩60棵,遂架设支柱使其受到撑扶使不致互相缠绕或倒状,在3月初施追肥,促其果粒增大,中旬开始采收果粒,大者重1磅,小粒约0.4磅,直到5月中旬,总共收获果粒735个,株高160-190公分,5月中旬后,果粒渐小植株开始老化,就全部拔根并将纤维原料堆成30公分厚度,插入长度为30公分桑树板条2根,深度20公分,顶端装遮荫之草廉子,15天后缩短遮荫时间,6月30日已长成长10公分之新枝,因桑树苗吸收肥料较慢也不再施肥,光浇水,到12月底已是树高1.2公尺,树冠直径约1公尺,第2年已开花,7月份收桑果。

实施例2

1988年6月3日又于同一地点,以同一基料,相同的面积4平方米对播种玉米作了试验,播种100粒,其发芽率为98%,拔除不良植株以后,还剩下80株,施肥2公斤于基料表面,到收获期时被强风折损7株,采收期每株玉米有两个果荚者共51株,只有一个果荚者,有22株,总共采收124荚。

实施例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家庆,未经林家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05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