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导向旋风除尘器无效
| 申请号: | 90225829.X | 申请日: | 1990-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235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郭铜生;程清堂;齐好付;杜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鹤壁市环保工程设备厂 |
| 主分类号: | B04C5/103 | 分类号: | B04C5/103 |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专利代理中心 | 代理人: | 申海庆 |
| 地址: | 45669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导向 旋风 除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设备。
我国近年来,在治理锅炉烟尘、粉状物料运输及工业窑炉粉尘方面,引进和开发了不少除尘设备。在旋风除尘器基础上,开发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86204924,高效除尘器。参照图1,这种除尘器主要有铸铁件旋风子①及钢管制成的旋风子管②组成。它可依据除尘量的大小,由多个单体的高效除尘器组装在用钢板焊制的箱体④内组成大吨位的除尘器,达到除尘效果。它的工作方式是:烟尘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烟尘沿旋风子①的切向进气口旋入旋风子①的腔内,在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粉尘落入旋风子①的截圆锥段的底部,净化了的气体经旋风子管②进入净化气排气管③,由引风机抽出,达到除尘净化气体的目的。经几年的生产及用户信息反馈得知:含尘气体在进入旋风子腔内除尘净化过程中,阻力变大,含尘气体离心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个别类区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烟尘排放标准,需改用大的引风机;使用过程中还发现旋风子管②寿命短,不能与旋风子寿命同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
1:在不加大引风机的情况下,减少含尘气体进入旋风子后的阻力,提高除尘效率:
2:使旋风子管与旋风子寿命趋向同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依据旋风除尘器的设计原理是使含尘气流做旋转运动,借助离心力,使烟尘分割。从公式可知:
F = (m·v2)/(R)
式中:F——离心力 m——质量
V——流速 R——半径
当R选定,气体中含尘量不变,流速V加大时,才能提高离心力F。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除掉小尘粒,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在引风机不变的情况下,使含尘气体流经除尘器时的流速变化不大。即在旋风子的内壁上铸制有螺旋线导向沟槽,在旋风子管的外径表面上也同样铸制有同旋风子同旋向,同角度的螺旋线导向沟槽,使含尘气体在旋风子内沿螺旋线导向沟槽有规则的从上向下旋进,解决了含尘气体在旋风子腔内串流现象,从而减少了含尘气流的阻力,加大了离心力,起到进一步净化气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2是螺旋导向旋风除尘器剖面图。
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的除尘器及工作情况:
螺旋导向旋风除尘器主要有旋风子①和装在旋风子①内腔同旋风子同一轴线的旋风子芯管②及装在旋风子芯管②上的净化气引出管③所组成。旋风子①为铸铁件,其特征在于外部形状是上段为细长圆柱体,下段为截圆锥体,在细长圆柱体段上的进气口与细长圆柱体段相切。内壁制有28度——32度螺旋导角的螺旋线沟槽,旋向依旋风子进气口方向不同,分左旋、右旋两种。旋风子内芯管②为球墨铸铁件,其特征是一端带有法兰的管状圆柱体,外圆柱表面上制有同配装的旋风子①相同螺旋导角的螺旋线沟槽和旋向,内圆柱面为光滑面。净化气引出管③为钢管或铁皮制件。
它的除尘工作是这样进行的:在净化气管③末端引风机的作用下,含尘气体通过旋风子①的切向进风口入旋风子腔内,由于内壁及旋风子芯管②的外圆柱面上制有相同螺旋导角的螺旋线沟槽,使沿切线方向进入的含尘气体沿螺旋线沟槽从上向下旋进,在旋进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空气与粉尘分割。
单体的螺旋导向旋风除尘器可根据需处理烟尘量的大小,可多个组装在箱体内,型成各种规格的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旋风子①内壁和旋风子芯管②的外壁均制有一定螺旋导角的同旋向的螺旋线沟槽,在引风机的作用下,进入螺旋导向旋风除尘器内的含尘气体有规则的从上向下旋进,避免了含尘气体在除尘器内的串流现象,即相对减少了含尘气体在旋风子内的旋进阻力,加大了离心力,促使了微细烟尘与空气的分割,提高了含尘气体的净化率,取得了在不加大引风机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除尘效果,经试验除尘效果可达到95-99%。再者,由于旋风子芯管由球墨铸铁制成,替代了过去所用的有缝钢管,使它与旋风子寿命达到了同步,提高了整机寿命,有利于生产和维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鹤壁市环保工程设备厂,未经河南省鹤壁市环保工程设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58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