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热交换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0225347.6 | 申请日: | 1990-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3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8-28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志纯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畹华 |
| 地址: | 3000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热交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穿过通道壁的封闭管道里有中间传热介质的热交换设备,用于锅炉、窑炉以及空气调节系统中的余热回收。
在锅炉、窑炉设备中利用余热加热空气流的换热设备多采用交叉流的板式换热器。这种结构的换热器在工作时,热烟气从板式夹道中流过,而冷空气流从不同方向穿过与烟气通道相邻的一些夹道,从而达到换热目的。由于每一层板面两侧分别接触热烟气流和冷空气流,壁面温差很大,酸雾结露现象严重,设备极易腐蚀。而采用防腐措施只有靠选用较厚的耐腐蚀钢材,造成换热器价格昂贵且笨重。同时板面结垢后不易清灰,换热效率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耐腐蚀、造价低而且换热效率高,可拆卸的热管热交换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框架和热管束(3)两部分组成。框架由上、下、左、右四块封板(1、7、5、10)用螺栓加以连接组装而成,热管束(3)则由有规则地平行排列的热管组成,两端和中部分别与框架固定,中间用隔板(4)将热管束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热管束上串制鳍片。
本实用新型中的鳍片(6)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串片式和绕片式两种结构。相应地隔板也设计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一块整板作隔板,与热管束固定焊接在一起;二是将隔板作成组装式的,边缘部分插接在与左、右封板(5、10)固定连接的槽道(9)内。为防止热管束在工作时受热膨胀,将上、下封板(1、7)位于热管束端部的部位作成凸起状。封板的四个框边上开具螺栓孔(11),用以连接烟道和被加热空气管道。综合考虑到气流阻力和换热效率问题,热管束采用3~8排热管排列,效果较佳。热管束的固定形式是:两端分别支承在管支架(2)上,并通过管支架与上、下封板(1、7)固定连接。左、右封板(5、10)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支架(8),隔板支架则与隔板(4)的两条侧边螺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两个通道。下方通道连接烟气管道,上通道则连接被加热的流体管道,当热气流从下通道穿过时,热管开始工作,将热量迅速传输到上方,使流过的冷气流被加热。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热管束上串制鳍片的结构,换热面积增大,结构紧凑,制作简单。同时由于两端温差很小,不易达到酸露点,所以设备不易腐蚀,材质要求不高,大大地节省了设备造价。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组装式,装卸维修均很方便,易于清垢除灰。
实施例及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封板,2-管支架,3-热管束,4-隔板,5-右封板,6-鳍片,7-下封板,8-隔板支架,9-槽道,10-左封板,11-螺栓孔。
本实施例的鳍片为圆形绕片式。其中每一根热管均可拆卸,维修十分方便。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2的鳍片是方形串片式,换热面积大。
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锅炉、窑炉或空气调节系统中,可有效地利用余热提高气流温度,节能效果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志纯,未经黄志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5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