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无效
| 申请号: | 90222544.8 | 申请日: | 199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39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8 |
| 发明(设计)人: | 曾狮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狮 |
| 主分类号: | A45B25/16 | 分类号: | A45B25/16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允方 |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 全自动 两用 伞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一种可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的伞具。
现有的手动及全自动伞具,如在本设计人提出的台湾专利申请75210989号中所述的,存在着不少不足。如其所采用外长槽及固定杆的设计,容易造成雨水、尘埃进入,使内部零件磨损或生锈而使滑动不顺畅;又于收伞时因其U形弹片的凸圆部长时间钩扣外管,会产生磨损;另外,收伞时弹簧强力弹出外管易使勾孔破裂而造成大量残品。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完善、切实可行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开伞预备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伞时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开伞时的伞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作手动伞时的部份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上巢1,动力管2,内管3,上活动巢A,下活动巢B,顶管5,拉环6,按钮座7,握柄71,伞骨及伞面等。顶管5设有双凹状滑沟51,上活动巢A的内壁亦呈双凹状滑沟与之配合,动力管2的上端则相应设有双槽21,使上活动巢A套合于动力管2后恰可卡于其上端不能下滑,而后动力管2上端外翻即将上活动巢A固定于动力管2上端。上巢1固设于顶管5上部,动力管2套合于顶管5外,下活动巢B套合于动力管2外,活动巢B上设有具有向内勾卡趋势的勾卡B1。
顶管5下部接合一塞体52,动力管2适当处设一向内凹的滑轨22,一缓冲体23置入动力管2内,其上部卡制一压缩弹簧8,使其位于顶管5的塞体52与缓冲体23之间。一缓冲弹簧25置于动力管2内且套合于缓冲体23外,缓冲体下部设有内凹的滑沟24,该滑沟24与动力管2的滑轨22对合。
一内管3套合于动力管2内,其上端卡接于缓冲体23下部,其下端连接于握柄71,握柄71上方,设有按钮座7及拉环6套合于内管3外部。内管3设有二固定孔31及勾孔32、33、34及一长孔35,而动力管2也设有二固定孔26及勾孔27、28、29。一U形弹片36置于内管3内,其双凸圆部37卡合于固定孔31。
一勾杆4,其适当处设有一U形槽41,推杆42的推部43卡合于U形槽41内。一双U形弹性钢丝44的两端45分别穿固于勾杆4及推杆42的套孔46及47,如此即将勾杆4、推杆42及弹性钢丝44结合为一体,便于装配又可防止各零件散落。勾杆4、推杆41及弹性钢丝44置于内管3下部,勾杆4及推杆41的下端部横向穿过内管3的长孔35及按钮座7的二孔洞,分别套合于按钮A’、B’。
拉环6的下部设有叉状部61,内部套衬一弹簧62,该弹簧62同时套合于内管3外部。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开伞预备状。此时,已将顶管5下压,使压缩弹簧8呈压缩状,动力管2及上活动巢A同时受压下移,下活动巢B的勾卡B1原本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9,而其随着动力管2下移又勾卡住内管3的勾孔33,同时,原本勾卡于内管勾孔34的勾杆4则又勾卡住动力管2的勾孔28。此时,由于拉环6受下活动巢B的压力而下移,使其叉状部61恰卡住按钮A’,使A’无法被按下,同时弹簧62被压缩。当按下按钮B’时,推杆42的推部43将下活动巢B的勾卡B1推出勾孔33,压缩弹簧8向上弹升顶管5及上巢1,带动伞骨9及下活动巢B上升,并且弹簧62亦通过拉环6给下活动巢B一向上弹力,使其上升而成开伞状,如图3所示,此时下活动巢B的勾卡B1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7及内管3的勾孔32,拉环6受弹簧62的弹力上移顶住动力管2的下端,此时拉环6下部的叉状部61已脱离对按钮A’的卡制,而弹簧62仍呈半压缩状。
欲收伞时,只要按下按钮A’,使勾杆4脱离勾孔28,拉环6受弹簧62的弹力上弹动力管2,动力管2上移将勾卡B1推出勾孔32及27,则因伞布及伞骨组9的向下压力及伞骨组间的弹簧91的回复力,使下活动巢B及伞骨组9下滑而实现自动收伞,其中,动力管2上弹至其固定孔26被U形弹片36的双凸圆部37卡制为止,此过程中动力管2的内凹滑轨22可压缩缓冲弹簧25以达到定位缓冲的作用,使固定孔26不至因固定时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在长期使用后变大或破裂。收伞时挡卡B1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狮,未经曾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25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