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话务台自动转接器无效
申请号: | 90218933.6 | 申请日: | 199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71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7-03 |
发明(设计)人: | 付建华;江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付建华 |
主分类号: | H04M3/42 | 分类号: | H04M3/42 |
代理公司: | 大连市西岗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1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话务 自动 转接 | ||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话务台自动转接器,是一种用于市电话局交换机与用户交换机之间,实现不通过总机括务员转接,而直接拨号即可达到自动转接到总机所属分机的新型设备。
目前不论是国际或国内电话交换机设备,要完成两个局之间的用户交换接续(交换接续是电话局表示接通的专用术语)都是采用出中继与入中继两种设备互相通讯来达到交换接续的目的。当两个电话局之间需要自动交换接续时,所采用的出入中继非常复杂、成本也非常高。因此两局间自动交换接续的使用范围只局限于市电话局两局以上之间的自动交换接续,而对用户的小交换机则采用话务员人工应答转接的方式,完成市电话局与用户小交换机之间的交换接续工作。当前,在我国各城市由于电话局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各城市用户小交换机安装的数量一般都要超过市电话局的总容量。由于上述原因,则出现电话接通率低的严重问题,因为用户小交换机是靠话务员人工应答接续,所以速度非常慢;并且一次只能接续一个电话,其它电话只能排队等待,若超过1分钟就自动掉号用户又得重新拨号。这样就给通讯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障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用户交换机的新型话务台自动转接器,从而克服现存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新颖、性能先进、造价低廉、使用可靠,不需要出、入中继设备或不通过总机话务员即可实现市电话局与用户交换机之间直接自动接续的新型设备。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将打破以前电话交换机设备中,只能在主叫电话回路上采集发码信号,并通过整形校准,变为其它局主叫的自动发码信号,以此实现两局之间直接拨号呼叫的目的。所以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颖实用的话务台自动转接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话务台自动转接器,其特征如附图所示,由放大整形电路、发码电路、自动应答语言电路、继电器转换电路所组成;并由微型计算机进行控制,实现由电话局主叫发出方波脉冲发码信号,在电话局的被叫处取出电话局主叫的尖脉冲发码信号;同时对该信号进行放大整形,通过微型计算机的分析判断后,转变为用户交换机的主叫发码信号,其波形为方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话务台自动转接器的放大整形电路由音频变压器、三极管、二极管、光耦、电阻、电容、继电器及其电路所组成,由三极管BG1进行电压放大,三极管BG2进行功率放大;其整形是由二极管D1、电阻、电容及光耦来完成,将尖脉冲波形整形为方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普及应用使全国电话通讯能真正实现全国直拨,从而提高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的接通率。目前我国各城市用户小交换机的总容量都比市电话局交换机的总容量大,由于人工接续速度比自动接续速度慢许多倍,又不能对多路电话同时接续,因此造成市电话局接通率特别低。一般的市话及长话接通率只能达到30%,这就使电话局的电费、交换机设备的无效损耗严重,并且用户打电话的时间无效占用增多,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失达60%以上。按照各城市及县区平均万门交换机以三分钟一次、一门电话一角钱计算,市内电话三分钟内直接损失费用可达600元,全国长途按每分钟一元计算,这样累加起来其损失的费用是惊人的。如果各用户小交换机安装本实用新型后,可提高市话及长话接通率20~30%。由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其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话务台自动转接器的电路系统图。
图中:
A、B 电话局被叫电话a、b线。
A1、B1 用户小交换机主叫电话a、b线。
MD 发码电路。
CPU 微型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JD 继电器转换电路。
ZYD 自动应答语言电路。
ZBD 值班电话。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放大整形电路、发码电路(MD)、自动应答语言电路(ZYD)、继电器转换电路(JD)及值班电话(ZBD)所组成。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应答语言电路(ZYD)由语言专用集成块及所属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发码电路(MD)为主叫发码电路,并由隔交流线圈、继电器、三极管及其所属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转换电路(JD)由继电器线圈及继电器的触点开关J1、J2、J3、J4及所属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放大整形电路由音频变压器(B)、三极管(BG1、BG2)、电阻(R1-R5)、电容(C1、C2)、二极管(D1)、光耦(T1)及其电路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付建华,未经付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89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之瓦斯安全控制阀
- 下一篇:轴键槽对称度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