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双腔球囊导管无效
| 申请号: | 90218235.8 | 申请日: | 1990-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57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3-27 |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盛华,王玉华 |
| 地址: | 43007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双腔球囊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心脏瓣膜狭窄、大动脉炎引起血管狭窄、男性尿道狭窄分离术的双腔球囊导管。
双腔球囊导管是经皮血管(A或V)进入心脏血管,或由体外开口进入管腔狭窄部位,然后用稀释造影剂膨胀球囊来实现狭窄部分的分离手术。现在临床用的双腔球囊导管有日本导管和江西医院导管两种。日本导管见图1、图4,导管的气囊由外囊1、织物网2、内囊3和腰带4组成,中部由外导管接头5、内导管6、外导管7组成,尾部由四通13、紧固螺栓15、针头10组成。该导管虽从整体结构上较为合理,但四通13的两支管排气管14、注射管11处于同一水平面,使得在注射液体时,液体有从排气管排出的可能。注射管11口端设置有卡环16。
江西医院导管(专利号8821372)见图1、图5,其端部、中部如日本导管,尾部由Y型管17、螺母18、密封垫圈19、紧固螺钉20、针头10组成。采用此结构仍存在操作不便,尾部连接不严容易脱落的问题。注射管11口端也设置有卡环16。
为将双腔球囊导管的球囊引进体内,固定内导管6的位置,需用加硬管。日本的加硬管尾端设有卡子,紧固螺栓15上设有卡槽,加硬管套到针头10外,向里推,卡子推向卡槽时,旋转即可定位,这样不仅操作不便,而且拧动加硬管时还有使球囊扭曲的可能性。江西加硬管尾端为螺旋盖状物,当盖状物与针头10相连时也要旋转,此旋转也可能造成球囊扭曲。同时塑料制品受力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导管的不足,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密合灵巧、更适合于病人的双腔球囊导管及加硬管,加硬管操作也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双腔球囊导管由外囊1、织物网2、内囊3、腰带4、外导管接头5、内导管6、外导管7、针头10等组成,三通8或四通13一端与外导管7紧密套合,一端与螺母9螺纹连接,三通或四通的一支管注射管11内直接套有装有注射器的导管12,四通的另一支管排气管14与注射管11不在同一水平高度,高于注射管,外导管7的外径为4.0-4.5mm。
加硬管的尾端有固定螺栓2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使用情况详细叙述。
图1,本实用新型前半段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后半段结构示意图例1
图3,本实用新型后半段结构示意图例2
图4,日本导管后半段结构示意图
图5,江西医院导管后半段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例1
图7,加硬管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在保持原有导管前端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导管的尾端进行了改进。尾端三通8或四通13与螺母19螺纹连接为一整体,使导管更牢固、灵巧;同时也减少了螺母19与连接的接头,即关键受力接头,在手术中因反复拉力而致松脱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采用四通13,比三通8增设了一排气管14,保留了日本导管排气方便的优点。排气管14高于注射管11,可以避免注射造影剂时,液体直接由同一水平高度的排气管14排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管11直接与连有注射器的导管12套合,减少了原有注射管11口端设置的卡环16,使其结构简单、连接更紧密。
江西医院导管的球囊长(3-4cm),本实用新型球囊长(2.5-3cm),小于江西医院的,与日本的相近。球囊大,需充的稀释造影剂的量大,时间长,对病人心脏刺激大,二尖办阻塞时间长,易产生合并症。江西医院的球囊,需充30-40ml造影剂,而本实用新型只要20ml,且效果比江西医院的还好。
本实用新型外导管7的外径为4.0-4.5mm,小于江西医院导管(5-5.5mm),大于日本导管(3.8mm)。外导管7的外径小,作二尖瓣分离术时房间隔穿刺口口径小,对房间隔损伤小,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日本导管的外导管外径虽比本实用新型的小,但其球囊大小却相似,因此所需穿刺口的口径也相近,且外导管口径小,充盈时间则较长,因此本实用新型外导管7的外径较为合理。
参照图7,加硬管尾端有固定螺栓21,操作时,只须将尾端套在针头l0外,向里推,当推到合适位置时,拧紧固定螺栓21即可,这样既操作方便,又避免了球囊的扭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业大学,未经武汉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82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