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放电三极管无效
申请号: | 90216796.0 | 申请日: | 199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175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3-13 |
发明(设计)人: | 蔡羡换;王良中;严雄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T1/15 | 分类号: | H01T1/15 |
代理公司: | 华南理工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放电 三极管 | ||
高压放电三极管涉及电离子器件技术。
霓虹灯的特点是启动电压较高,维持电压较低,因此,霓虹灯变压器高压输出端经常会因霓虹灯使用日久而灯管老化或破裂造成霓虹灯变压器高压输出端空载,高压输出端因空载电压高而跳火,往往因此而烧毁高压绕组,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为解决这一问题,防止事故发生,现有技术采用高压输出端设置两个相对的高压放电尖端并在其中间设置保险丝,在霓虹灯正常点亮时,由于维持电压较低,两尖端装置有一定距离,不足以引起火花放电。一旦霓虹灯管损坏,形成空载,变压器空载电压较高,足以使两个尖端之间火花放电,电火花将使得保险丝熔断,达到切断电源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存在三个缺点,(1)霓虹灯损坏引起变压器空载,两尖端放电装置高压放电产生大量电火花,若有可燃气体存在于空间,容易引起火灾;(2)靠电火花烧断保险丝来切断电源,以达到保护变压器高压线组,往往保护速度太慢,放电受空气湿度影响,保护效果不佳;(3)霓虹灯变压器往往都装在高处灯箱中,拆换保险丝很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高压放电三极管,利用在高压放电时,其探测极输出的微弱信号通过电子电路,快速切断电源而故障排除后又能自动恢复工作,达到保护霓虹灯变压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结构技术方案来实现:由绝缘材料制成两端和中间中心位置各有一小孔洞的圆筒形玻璃管或陶瓷管作为管壳4,在管壳4的两端小孔洞内分别装进封接一个金属电极1和2,管壳中间位置小孔洞内装进信号探测极3,经抽真空再充进一定数量的氮气或惰性气体5后,密封管壳4而制成高压放电三极管。根据气体放电原理,电极间气体放电电压与管内气体性质、气压及电极间距离有关,因此,在制造工艺中必须保证两端放电极1和2与信号探测极3的对称,探测极3应装置封接在放电极1与2的中心位置。管内气压(100托~700托)和放电极1与2的距离(0.5cm~4cm)须根据用户提出的放电电压范围进行选择和严格控制,并通过实验测试达到最佳效果后,才进行批量生产。例如:高压放电电压10000伏,氮气气压500托,放电电极1与2的距离为3cm,可达到良好的效果。高压放电三极管两端的高压放电电极还可分别与霓虹灯变压器的高压线组输出端相连接并与变压器高压绕组组成一体化结构方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①由于高压放电三极管管壳是绝缘材料制成的密封管,高压放电在管壳内进行,完全与空气隔绝,放电火花不会在管外空气中出现,保证了放电安全;②由于高压放电三极管内气压比空气的气压低,放电较为容易,当因霓虹灯管损坏而使变压器高压绕组空载时,首先在高压放电三极管内部通过放电电极放电而不会在变压器高压绕组间放电,保证了高压绕组不会烧坏;③高压放电三极管放电电极1和2高压放电时,探测极能输出微弱电信号到电子电路,迅速控制切断电源,达到快速保护变压器高压绕组;④结构简单、寿命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当高压放电结束后,便自动恢复常态,继续使用。当更换霓虹灯管后,高压放电停止,高压放电三极管无信号输出,电子电路恢复正常供电。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实施例,说明书附图为高压放电三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和2分别为高压放电电极,3为信号探测极,4为管壳,5为氮气或惰性气体。首先用绝缘材料制成两端和中间中心位置各有一个小孔的圆筒形玻璃管或陶瓷管4,在管的两端各封接一个金属电极1和2,电极间距离为3cm,中间中心位置装置一个金属制成的信号探测极3,探测极3与放电极1和2的距离分别精确控制为1.5cm,经抽真空再充进500托氮气后把管壳完全密封,便完成了高压放电三极管的实施。把高压放电三极管的两放电极1和2分别接在霓虹灯变压器的高压输出端,信号探测极3接到电子电路的可控硅的控制栅极(触发极)或晶体三极管的基极(控制极),当霓虹灯损坏、变压器空载引起高压放电时,信号探测极便输出电信号,可控硅或晶体三极管的另两电极之间呈现低阻抗,即可通过电子电路的控制快速切断电源,使高压放电停止,当更换霓虹灯后,即可恢复正常工作,试验表明,能达到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快速的良好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6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式洗衣机
- 下一篇:接触式内窥镜光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