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支柱(架)缸体和活柱的修复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0213872.3 | 申请日: | 1990-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9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3-06 |
| 发明(设计)人: | 徐庆莘;田宪法;徐克宝;李宇同;霍万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庆莘;田宪法;徐克宝;李宇同;霍万库 |
| 主分类号: | E21D15/44 | 分类号: | E21D15/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3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支柱 缸体 修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矿用支护设备的修复装置
目前液压支柱或液压支架的缸体和活柱的修复问题,在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有效修复方法。目前的修复方法基本上是采用点对点的补焊法和点对点的背面冲击挤压法。这两种方法的适应范围是点蚀面积小和点蚀数量少,且修复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大面积点蚀或成片脱落的情况,目前都作为报废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强、修复范围宽、质量好、效益高的液压支柱(架)缸体和活柱的修复装置,其特点是其修复效果不受点蚀数量和面积的限制,且修复质量可完全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缩(对缸体)和扩(对活柱)径法对已点蚀的支柱(架)缸体和活柱进行冷挤压加工处理,通过冷挤压加工后使被挤压缸体的内径实际尺寸小于原设计尺寸,使活柱的外径实际尺寸大于原设计尺寸,然后配合机械精加工来达到设计尺寸和表面精度的修复。图一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其核心部分是由内模具8和外模具6组成的挤压模具,被加工件5在双作用油缸1的推动下,强行进入内、外模具中间。由于内外模具的尺寸和形状是严格根据被加工件的修复要求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根据被加工件的尺寸要求可随时更换内、外模具。因此,当被加工件5被双作用油缸1推动通过内外模具的工作带后,被加工件5的几何尺寸和形状就完全取决于内外模具的设计尺寸和形状。根据设计规范要求,被加工件在通过内外模具时,必须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且被加工件的内外表面必须与内外模具工作带产生挤压和摩擦。塑性变形改变了被加工件的实际尺寸和形状,表面的挤压摩擦使被加工件的表面点蚀孔深度减小或挤平。通过冷挤压加工后的加工件的实际尺寸需留有机械精加工余量,以便进行精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由于采用了整体缩或扩径技术,因此其尺寸和表面修复范围宽;
(2)采用冷挤压工艺能保证被加工件加工后的机械性能,且冷挤压加工较温热挤压加工性能价格比高;
(3)采用模具挤压可使被加工件的表面点蚀孔变浅或挤平,从而使机械精加工余量减小;
(4)当采用液压作为挤压推进时,具有速度均匀且可调范围大,无过载、冲击小、便于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等。
图一所示结构仅为其结构原理图,实际上不管从结构组合还是从挤压推进形式等都可有多种形式,但其挤压缩扩径原理都是一样的。
图一所示为内外模具复合挤压加工结构原理图,在被加工件只缩不扩时,在活塞杆9的一端不装内模具8,在被加工件只扩不缩时,在外模具座7的中心不装外模具6。
附图说明:
图一:液压支柱(架)缸体和活柱的修复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中:1-双作用油缸,2-活塞杆,3-机座,4-压头,
5-被加工件,6-外模具,7-外模具座,8-内模具
9-活塞杆,10-双作用油缸。
图一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采用卧式结构,无附加导向装置的液压推进和脱件的典型应用实施例,双作用油缸1和双作用油缸10均与机座3固定联接。压头4与活塞杆2固定联接。压头4的外径应小于外模具6的内径,且压头4的内孔径应大于内模具8的外径,以便于压头4推着被加工件5顺利通过内外模具。内模具8与活塞杆9为园柱间隙配合,当被加工件5被完全推过内外模具后,内模具8可从活塞杆9上取下,以便于被加工件5从活塞杆9上脱下。活塞杆9的设计还应对被加工件在挤压推进过程中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外模具座7与机座3固定联接,外模具6与模具座7为过盈配合,以提高外模具的机械强度。其工作原理如下:双作用油缸10推动活塞杆9右移到极限,使内外模具的工作带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双作用油缸10进入保压阶段。被加工件5放到待加工位置,由双作用油缸1通过活塞杆2和压头4将被加工件5向左推进,直至进入内外模具。双作用油缸1连续不断左移,便将被加工件5强行推过内外模具。由于压头4的设计特点,可使被加工件5完全通过内外模具的工作带。被加工件5完全通过内外模具工作带后,双作用油缸1带动活塞杆2和压头4向右退回,到右极限位置停止,于此同时,双作用油缸10带动活塞杆9左移,使加工后的被加工件5从活塞杆9上脱下。由于内模具8与活塞杆9为间隙配合,所以内模具8并不随活塞杆9一同左移,而是被加工件5挡住而与活塞杆9脱离。活塞杆9完全退回后,将被加工件取走,人工将内模具8装到活塞杆9上,双作用油缸10又右移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庆莘;田宪法;徐克宝;李宇同;霍万库,未经徐庆莘;田宪法;徐克宝;李宇同;霍万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38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