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水直接热交换器无效
| 申请号: | 90208932.3 | 申请日: | 1990-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22U | 公开(公告)日: | 1990-12-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钊 | 
| 主分类号: | F28C3/08 | 分类号: | F28C3/08 |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祚龄 | 
| 地址: | 10008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热交换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供热的汽-水直接热交换器。它由外壳和喷管组成。
现有的汽-水直接热交换器,如喷射式、喷管式等热交换器,其换热方式都是将蒸汽往水中喷射(参阅《供暖通风设计手册》陆耀庆主编,建工出版社1987.12出版)。由于水的密度大,因此在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情况下对蒸汽压力的要求十分严格。首先要求蒸汽工作压力必须高于的水循环压力,否则水要倒流入蒸汽管道内,这样会造成水击产生噪声。并且要求蒸汽的工作压力相当稳定,不然蒸汽压力的波动会引起换热工况的不稳定,这样需要随时调整,调整不当也会产生水击,这些要求使蒸汽的热能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改变传统换热方式,采用水向蒸汽中喷射的汽-水直接热交换器。拓宽其应用范围,在余热利用上创造出一种新途径。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由外壳构成的密封腔内,穿入带小孔的喷水管,将由进水口进入的待加热的水喷射到空腔里的蒸汽中,蒸汽入口在外壳上。喷射出来的水处于细水柱及半雾化状态。这样使水和蒸汽充分接触,蒸汽便由气态快速转变为液态,体积缩小,并借助循环泵的抽力在热交换器内形成一个微负压汽-水热交换空间。液化后的热水汇于热交换器的底部,形成一个固定的水位面。热水由一个深入水平面下的阻气弯管,经过出水口引出。
进水口上的进水法兰盘与喷水管连通,焊接在外壳上。出水口上的出水法兰盘与阻气弯管连通,也焊接在外壳上。蒸汽进口开在外壳上,位于液化的热水水位之上,蒸汽进口法兰盘焊接在外壳的蒸汽进口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汽-水直接热交换器的外形正视图。
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其中1为热交换器外壳,2为喷水管,3为进水口法兰盘,4为蒸汽进口法兰盘,5为出水口法兰盘,6为阻气弯管,7为除污导管,8为除污堵,9为除污孔,10为压力表,11为双色水位计。
现结合附图将最佳实施例描述于下:
热交换器外壳1由无缝钢焊制而成,在外壳1构成的密封腔中心垂直地安装一根不锈钢喷水管2。喷水管2与进水口法兰盘3连通,一块焊接在外壳1上。喷水管2上钻有喷射小孔,小孔上密下疏交错地布置。小孔的孔径为φ1-12mm,以1.5mm为最佳。孔的截面积总和为喷水管表面积的40-60%,以55%为最佳。水在喷水管2内的压力调在0.1MPa至0.4MPa之间。在外壳1与喷水管2之间的负压空腔内,喷出来的水突然减压达到半雾化状态,与由蒸汽进口进来的蒸汽相结合交换成热水。热水在热交换器下部形成一个固定水位面,由双色水位计11显示水位。蒸汽进口开在外壳1上,位于水位面上方,热水由阻气弯管6,经过出水口法兰盘5引出。阻气弯管6一端开口,位于水位面下;另一端与出水口法兰盘5连通,一块焊接在外壳1上,热水水位面的高低是通过调节进水口阀门和出水口阀门来实现的。在喷水管2的下部焊接一根除污导管7,其端部装有除污堵8,除污堵8位于外壳1底部的除污孔9的中心部,装在外壳1上的压力表10是用来监测热交换器内部工作用的。
本热交换器制造得可大可小,容量从几公斤至几吨。大的热交换器内可平行安装若干根喷水管,喷水管2的材料除不锈钢外,或可采用碳钢,或可采用黄铜。
由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热交换方式,从结构上采取使水往蒸汽中喷射的换热方式,从而降低了对蒸汽压力的要求。热交换器对蒸汽压力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允许蒸汽压力在0.05MPa至0.4MPa之间随意波动,还能正常动行,所以具有以下显著的实用的优点:
1、由于0.05MPa的蒸汽压即能工作,蒸汽压不稳定也能工作,因此拓宽了应用范围,能充分利用余热,在节能上具有意义。
2、由于换热方式是水往蒸汽中喷射,因此不会产生噪声,也不产生水碱,降低对水质的要求。
3、由于工况稳定,因此操作简便,如用于冬季暖气采暖,一冬不需要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钊,未经王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89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用活动扳手
- 下一篇:气动控制分级进给风动动力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