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烟尘过滤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0208708.8 | 申请日: | 1990-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202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03 |
| 发明(设计)人: | 麦松泉;麦恭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松泉;麦恭铭 |
| 主分类号: | B01D36/02 | 分类号: | B01D36/02 |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烟尘 过滤 装置 | ||
一种烟囱用烟尘过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去除烟尘,冷却空气,并且能使净化烟气排出,且利于现场安装的排气管(或烟囱)用烟尘过滤装置。
目前,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工业发展时代的一种巨大危害,遍及各处的工厂排放的大量黑烟或灰尘,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且由于大量热气的散布,会造成令人窒息的空气,以水泥厂或砖窑厂为例,这些工厂都设置有大型烟囱以排放烟尘,烟尘污染严重时,甚至会形成呼吸困难,视野模糊,但至今尚未有人提出对这种技术问题的改进措施,或因为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技术手段,或因为购置设备价格之昂贵,或因为其它原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除尘、冷却热气,并可顺畅排出净化烟气的排气管(或烟囱)用烟尘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不受排气管规格限制而利于现场安装的排气管(或烟囱)用烟尘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烟囱排气管的末端接设一底部设有排水口的输气管,该输气管末端设有一可借心轴带动叶片旋转而产生一抽吸力的电机,输气管在其末端并有可供排放烟尘的排气环,在排气环末端与电机之间设有一可阻挡烟气进入电机内的挡板,在输气管环侧斜向穿置有可喷射冲洗液体的喷枪,在输气管内部设有过滤网,在排气环外侧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输气管设有内外环壁,该两环壁间形成有可连通于排气环与输气管底部的空间,且于输气管内环壁也形成有连通于上述空间的倾斜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排气管置入输气管的末端出口处,设置一周缘开设有喷水孔和喷气孔的喷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排气管末端环侧开设有停电出口,以及靠近电机周围管端设置有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排气管与输气管承接处设置一防止污水倒流于排气管之内的止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正逆装置包括有接于排气管末端出口处的固定板,及位于固定板上方的倾斜导板,以及形成于倾斜导板底端,即相对于固定板与倾斜导板承接处的导槽。
固定板与倾斜导板之宽度大于排气管的直径。
在排水口末端放置一连通于排水口与喷枪之间的过滤装置,这种过滤装置包括有接于排水口且内部置有滤材的可连通的小过滤室,上层滤室,以及可连通于上层滤室且内部内置有滤材的下层滤室,以及可利用溢水管连通于下层滤室的连通室,以及可利用另一溢水管而连通于也可复数组设计的蓄水池,以及接通于上述蓄水池的泵口。
图1是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1A是实施例一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过滤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喷枪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正视图。
图7是实施例四的正视图。
下面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排气管1(或烟囱)的末端装设一个具有内外环壁的输气管。2.输气管2的顶端处设有一电机。3.电机3通过轴心31带动叶片4旋转,从而使叶片4旋转时对烟尘形成一个抽吸力,该电机的轴心处设置有轴承A,使之能稳定转动,输气管2在其末端处并形成有可供排放烟尘的排气环21,管末端环侧开设有多个停电出口23,在电机周围管端设置多个通风口22,在排气环21的末端与电机3之间设置有一挡板5,以使被叶片4抽吸的烟尘不会进入电机3,从而能延长电机3的使用寿命,输气管2的外环侧适当处设置有多只可供喷射冲洗雾状体(如雾状冷冻水,雾状肥皂水或雾状石灰水)的喷枪6,喷枪6可以做适当倾斜状设置,这种冲洗雾状体可以将烟尘中的污物冲洗或混合,在排气管1置入输气管2的末端出口处还可设置一喷水装置11,该喷水装置11的周缘亦形成有多数可供喷出水的喷水孔111,以及可供喷出气体的喷气孔112,上述两者都能冲洗掉经由烟囱1末端排出烟尘之污染物,而且还可将烟尘热气加以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松泉;麦恭铭,未经麦松泉;麦恭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87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