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充气增氧机无效
| 申请号: | 90207175.0 | 申请日: | 1990-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8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2-13 |
| 发明(设计)人: | 殷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水产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水产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充气 增氧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和冰下水层增氧用的增氧机。
现有技术的增氧机由一个设置在电动机电源线路上的控制装置和一台增氧机主体,以及支承增氧机主体的浮筒组成。增氧机主体用撑架与浮筒连接;控制装置由传感器、电子触发器、控制器组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989年8月16日公告的“多功能自动增氧控制装置”--公告号CN2042664U),这种装置具有自动监控、定时控制和手动控制多种功能,由于其兼顾多种功能,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同时由于这种装置依赖鱼浮头作为信息来达到增氧机开机的自动控制,这样为时已经较晚,因为鱼浮头的时候已经严重缺氧;增氧机的主体主要由电动机、联轴节、轴、轴承、螺旋桨、导流管、外套筒构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989年8月2日公告的“MZ-1100弥雾式增氧机”--公告号CN2041884U;1989年8月9日公告的“充气式增氧机”--公告号CN2042464U;1989年5月3日公告的“螺旋桨水流增氧机”--公告号CN2036945U),现有技术采用空心轴和外套筒作为空气通道,利用螺旋桨旋转时在螺旋桨工作水域形成的压降,将空气吸入水中,在螺旋桨的搅拌下,空气与水混合,达到水下增氧的效果,现有技术对水的充气效率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负压区的压降程度,现有技术的“充气式增氧机”虽然在空心轴首端设有风叶,使被动进气转变为主动进气,对于加快进气速率和加大进气量是一个改进,但是要达到水下较好的溶氧效果不仅要有充足的进气量,还应该使进气在水中迅速地成为微小的气泡而溶于水中,并输送到下层水域以偿还深层水域因缺氧而存在的氧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晴天中午开机效果最佳的特点,以及偿还氧债的理论,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增氧效果较好的增氧机。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设置在电动机电源线路上的控制装置和一台增氧机主体,以及支承增氧机主体的浮筒,增氧机主体用撑架与浮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有一个光控放大电路和一个电机控制电路,并有一个光电头,控制装置利用太阳光照射光控放大电路的光电三极管,使光电三极管产生光电流,这个电流经放大后导致电机控制电路的继电器吸合而使电动机通电,启动增氧机运行,当太阳光照射不到光电三极管时,则增氧机停止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机主体有电动机、联轴节、轴、轴承、螺旋桨、导流管,其特征是在轴身上装有风斗充气管,风斗充气管的进风口是呈斗状的弯头、管身是一个圆柱筒,在风斗充气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出气孔;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机主体的导流管是一个下端呈扩张形的长形圆柱筒,导流管圆柱筒的上端采用法兰与轴承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利用阳光照射光电三极管以实现增氧机运行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不仅使选择最佳的开机时机直接按时间和天气情况实现自动控制,而且简化了控制装置的构造,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增氧机主体的轴身上装设了风斗充气管,当轴高速转动时,风斗充气管也随着轴高速旋转,因此空气强制进入风斗充气管,又从管壁上的出气孔喷射入水中,经螺旋桨的搅拌,将水与气混合的高溶氧水沿着导流管源源不断地送入深层水域,有效地提高了增氧机的增氧效果。
附图图面说明
图1是光控放大电路;K1是拨动开关;3V是三伏电池;D是2CP12二极管;J1是JRC-3V继电器;R1是1KΩ电阻;BG1是光电三极管;BG2是3DG6三极管;BG3是3AX31三极管;BG4是3DA1三极管。
图2是电动机控制电路;380V是380伏交流电源;K是三极闸刀开关;M是电动机;J′1是JRC-3V继电器触点;J2是JZ7-44型中间继电器;J3是CJ10-10型交流接触器;A1、A2是按钮开关;J′2是JZ7-44型中间继电器触点;J″2是JZ7-44型中间继电器常闭触点;J3′是CJ10-10型交流接触器触点。
图3是光电头结构图;1是透明有机玻璃;2是调节盖;BG1是光电三极管;4是遮光罩;5是底座。
图4是增氧机主体及浮筒;6是电机罩;7是电动机;8是托板;9是撑架;10是联轴节;11是风斗充气管;12是联接座;13是轴;14是浮筒;15是轴承座;16是螺旋桨;17是导流管。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是将控制装置的光控放大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的电路板、电池3V、拨动开关K1、JRC-3V型继电器J1、1KΩ电阻R1、2CP12二极管D、3DG6三极管BG2、3AX31三极管BG3、3DA1三极管BG4、JZ7-44型中间继电器J2、CJ10-10型交流接触器J3、按钮开关A1、A2安装在一个控制箱内,光控放大电路各元件的连接关系是光电三极管BG1的集电极和1KΩ电阻R1、3AX31三极管BG3的发射极、JRC-3V继电器J1、2CP12二极管D的负极并联通过拨动开关K1连接三伏电池3V的正极,3DG6三极管BG2的发射极和3DA1三极管BG4的发射极并联连接于三伏电池3V的负极,光电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与3DG6三极管BG2的基极连接,3DG6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与1KΩ电阻R1及3AX31三极管BG3的基极连接,3AX31三极管BG3的集电极与3DA1三极管BG4的基极连接,3DA1三极管BG4的集电极与JRC-3V继电器J1及2CP12二极管D的的正极连接;电机控制电路通过三极闸刀开关K连接电源,电机控制电路各元件的连接关系是JRC-3继电器触点J′1与JZ7-44型中间继电器J2串联并与由CJ10-10型交流接触器J3和两个按钮开关A1、A2及JZ7-44型中间继电器常闭触点J″2串联的线路并联连接于380伏交流电源的两根相线,电源相线经过CJ10-10型交流接触器触点J′3连接电动机M,JZ7-44型中间继电器触点J′2与由JZ7-44型中间继电器常闭触点J″2及两个按钮开关A1、A2串联的线路并联,其中一个按钮开关并联一个CJ10-10型交流接触器触点J′3;控制箱是一个六面盒状体,在控制箱的顶盖上设置一个安放光电三极管BG1的光电头、光电头由透明有机玻璃1、调节盖2、光电三极管BG1、遮光罩4、底座5构成,透明有机玻璃1安装在调节盖2的上端,调节盖2是一个圆柱筒,调节盖2的筒身内有内螺纹,光电三极管可采用3DU5型或3DU54型或3DU87型装在遮光罩筒腔内,遮光罩4是一个圆柱筒、遮光罩4的筒身外有与调节盖2啮合的外螺纹,遮光罩4的筒身内涂黑,底座是一个连接遮光罩4与控制箱顶盖的平板法兰,底座中央有一个通孔用以通过光电三极管BG1的插脚;本实用新型增氧机主体的轴13身上安装的风斗充气管11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采用一个风斗充气管时,在风斗充气管的管壁上部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风斗充气管相似现有技术的外套筒形式套在轴13的周围,其上端封闭并与轴13用轴套连接;采用多个风斗充气管时,用一个轴套将风斗充气管均匀安装在轴13的周围,风斗充气管管壁上的出气孔孔径0.4厘米;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机主体没有设置外套筒,因此,导流管17及轴承的安装采用下述方式来实现:在电动机7有下面设置一块安装电动机的托板8,托板8中央有一个轴孔,周围有连接撑架9及联接座12的螺栓孔;联接座12是一个网状筒、筒壁有筋板与托板8连接、筒底有一圈法兰与轴承座15连接;轴承座15是两个直径不等的同轴圆住筒、在两个圆柱筒之间用肘板相连,轴承安装在轴承座15中央的圆柱筒内,轴承座15两端有法兰圈分别与联接座12和导流管17连接。按照上述实施方式制成的水下充气增氧机是一种增氧效果较好的增氧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水产大学,未经上海水产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7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动顶盖式无回收倒焰型焦炉
- 下一篇:节煤热水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