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呼出气氢含量测定仪无效
| 申请号: | 90203438.3 | 申请日: | 1990-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4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1-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学;王兴邦;倪鹤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 |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李中群,霍仲牛 |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呼出 含量 测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诊断仪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测量人体呼出气中氢气含量的测定装置。
自从1968年Calloway等人首先介绍了氢气呼吸试验(HBT)及其用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症的原理之后,HBT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胃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临床用于HBT的检查设备多为热导池气相色谱仪,其结构比较庞大且复杂,兼之需要配置载气气源和专图记录仪等大型辅助设施,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因而使其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外亦相继出现了一些专用的测定氢气色谱仪。诸如美国Quintron公司的Cm型氢气气相色谱仪和荷兰的“Hoekloos”乳酸氢气呼吸检查仪等,这类专用测氢仪虽然结构较前大为简化,但操作使用仍很麻烦,价格也昂贵,另外在该类仪器中使用的气一电换能传感元件为电化学传感元件,其性能不稳定,寿命也偏短,根据有关使用者反映,一般在做过200个病例检测后这类仪器就无法使用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检测快速准确的小型呼出气氢含量测定装置。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而设计的氢含量测定装置的原理如附图1所示,它由采样器1检测气室2温控电路3放大及矫直电路4和显示器5等部分构成。其中采样器为一种前端接有呼气口罩的类似复泵(唧筒)形式的构件,可用来接收并储存被测者所呼出的气体。检测气室用于将一定浓度的氢气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该室内采用具有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钯栅半导体氢敏管作为气一电换能传感元件。当氢敏管感触到由采样器1通入的含氢气体时,管子的漏源两极之间的电压发生变化,通过此电压值的变化量,并经放大及矫直电路4处理后,由显示器5中可相应读出所测气体的含氢浓度。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加以详细描述。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采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检测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参照附图,该人体呼出气氢含量测定仪中的采样器1具有一根外壁面标注有刻度线且前端接有一段套筒6的空心圆形管筒7,一个偏心设于管筒7与套筒6之间壁上的通孔8将二者沟通,在管筒的内部设有一可沿筒壁前后移动的活塞筒9,在套筒6腔里插设有一可绕其内壁转动的内套筒11,该内套筒11朝向管筒7一侧的端壁上开有一偏心孔12,内套筒的另一侧可与一采样用Y形呼气口罩13活动连接。工作时,使内套筒11上的偏心孔与管、套二筒7、6之间壁上所开的通孔8对齐,令被测者将嘴抵贴在Y型罩筒13口处向内呼气。鉴于检测中所需的气样为排除掉气道呼气后的肺泡气,本实用新型设计者在管筒7侧壁的中部稍后位置处开设一个排气孔10,采样时先将管筒7内的活塞筒9后拉使排气孔10与外部连通,待先行进入管筒7的气道呼气排出后,推进活塞筒9阻断排气孔10,将气样储于管筒7内,另外,在内套管11的侧壁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销19,在套筒6侧壁上与该销19相应的位置处开有一条横向滑槽20。当转动内套管11并使定位销19处在滑槽20内的某一位置时,内套管11底端壁上所开的偏心孔12与管、套二筒7、6之间上所开之通孔8沟通,于是样气进入管筒7;而当被测者呼气完毕后,把内套管11拧转至其它位置,则其底端将通孔8封死,气体便被储存于采样器内。
检测气室包括一个具有进气口14的壳腔15,壳腔的一侧壁上开有出气口16,将一个钯栅氢敏管17用一个橡皮塞构件18固定架设在壳腔15内,并将该氢敏管17的栅(G)极与漏(D)极短接,使之工作在饱和状态,同时将管子的漏(D)极接入放大及矫直电路4,源(S)极接地,感温(N)极与加热(RQ)极接入温控电路3。在本实施方案中,选取的钯栅氢敏管为3DOH钯栅氢敏管,这种型号的氢敏管对氢气含量的可敏感范围为0~300PPm。附图3中的标号23为端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3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